身體祛濕礦物藥,體內(nèi)濕熱吃什么藥
發(fā)布時間:2022-09-26 09:35
編輯:網(wǎng)絡
點擊:664
本文目錄一覽體內(nèi)濕熱吃什么藥2,藥王石是什么3,身體濕氣太重用什么藥物治療4,身體有濕吃什么藥5,去濕的藥材有哪些6,身體濕汽重吃什么藥好7,體內(nèi)有濕氣吃什么藥排濕8,去除身體濕氣的有什么藥體內(nèi)濕熱吃什么藥1.處方藥:濕熱片、復……
本文目錄一覽
1,體內(nèi)濕熱吃什么藥
1.處方藥:濕熱片、復方金錢草顆粒、泌淋清膠囊 2.非處方藥:清熱祛濕顆粒、龍膽瀉肝丸
2,藥王石是什么
藥王石是指產(chǎn)于西藏的墨綠玉。我國民間運用藥王石治病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地質(zhì)資料顯示,藥王石除其礦物蛇紋石外,還富含早已列入中醫(yī)藥寶庫中的礦物藥磁鐵礦、陽起石、方解石、黑云母等。這些神奇的礦物藥大多具有滋補陽氣的功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yī)藥和養(yǎng)生大師孫思邈等極力推薦的補益藥物。著名的古醫(yī)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等均有詳細記錄。?藥王石是唯一帶磁的玉石,磁性非常穩(wěn)定。根據(jù)磁線穿透人體的經(jīng)絡穴位調(diào)節(jié)人體生理機能的原理,長期佩戴磁性首飾,對高血壓、頸椎、神經(jīng)衰弱、失眠及肌肉酸痛都有明顯效果。?藥王石特殊黑元素具有腎保健功能。藥王石原生色只有白和綠,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作用才演變成今天的“黑包公”。根據(jù)中醫(yī)養(yǎng)生學“五色入五臟”的理論,藥王石的黑色是入腎的,有益人體腎功能健康。?藥王石微量元素豐富,蘊含鈣、鎂、鐵、鋅、硒等26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zhì)和微量元素,以及活性物質(zhì),能有效調(diào)節(jié)人體機能,增加免疫力,補充營養(yǎng)元素,激發(fā)人體活力。?另外,藥王石可以蓄元氣,養(yǎng)精神,解毒素;輔助調(diào)理頸椎病、肩周炎、頸肩綜合癥;對神經(jīng)衰弱引起的失眠多夢、頭暈、頭昏、偏頭疼、耳鳴等,有明顯的改善效果;還可以消炎止痛、除濕祛寒、緩解精神壓力及肌肉疲勞;平衡陰陽、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
3,身體濕氣太重用什么藥物治療
可以用艾葉泡腳,濕氣重食療上可以喝食之美谷元清散,再加上適當?shù)倪\動,祝你早日擺脫濕氣煩惱。可用祛濕湯治療,用赤小豆,薏仁,茯苓,芡實四味藥熬湯服,去濕效果很好。而且還可減肥。
4,身體有濕吃什么藥
恒生中醫(yī)虞勝清介紹具有祛濕的中藥,薏米、赤小豆、茯苓,嚴重的濕氣患者可以每天煲點薏米,赤小豆糖水水喝,濕氣很邪惡,一般都不會孤身跟身體作戰(zhàn),遇到風,變風濕,遇到熱,變濕熱,遇到寒,變濕寒,所以要清除體內(nèi)濕氣,薏仁米祛濕效果好 但是不要和米飯一起煮,不然達不到效果,~!如果沒有什么很嚴重的疼痛癥狀,不建議吃藥,食療的效果好,又無副作用~但是貴在堅持!
5,去濕的藥材有哪些
去濕藥,主要分為祛風濕藥、芳香化濕和利水滲濕。祛風濕藥主要有:獨活、威靈仙、防己、秦艽、寄生、木瓜、五加皮、白花蛇、徐長卿等。芳香化濕:蒼術、厚樸、藿香、砂仁、豆蔻、佩蘭。利水滲濕:茯苓、金錢草、茵陳、澤瀉、薏苡仁、車前子、滑石、木通、豬苓、通草、萆薢、石韋等。1.祛風濕藥:本類藥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經(jīng)絡風濕作用,有的還分別兼有散寒或清熱、舒筋、通絡、止痛、解表,以及補肝腎、強筋骨作用。2.芳香化濕藥:本類藥多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jīng),效力化濕醒脾或燥濕運脾,兼解暑。3.利水滲濕藥:本類藥味多甘淡或苦,性多寒涼或平,多入膀胱、脾及小腸經(jīng),有利水滲濕、利尿通淋、利濕退黃等效用。建議可以多吃地瓜(紅薯)、燕麥、綠豆、紅豆、淮山(山藥)、薏仁,這類東西被稱為祛濕祛毒素食。另外,藊豆、云苓、白術等藥材都有祛濕的功效,可將其作為煲湯的配料,以到達祛濕的效果。
6,身體濕汽重吃什么藥好
多吃赤小豆有利尿功效,冬瓜、蓮葉能消暑祛濕,扁豆則能健脾祛濕,苦瓜、苦菜、馬蘭頭等帶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熱,又有營養(yǎng)。還有薏米是不錯的選擇,我現(xiàn)在每天三餐都堅持喝薏米紅豆粥對濕氣很有幫助,而且對身體健康也是不錯的選擇。不要吃藥,長期吃紅豆十薏米湯就可以,排濕氣非常好,里面千萬不要放大米,大米屬陰,加了大米就沒有除濕的功效了。也可以撥撥罐,也可以適當運動。1.苡仁: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適用于小便短赤、水腫腳氣、風濕痹痛、脾虛泄瀉、扁平疣等病癥;2.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適用于暑濕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癥。3.水芹: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洋蔥:具有和胃下氣、化濕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適用于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癥。4.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 效,適用于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等病癥。5.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于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 黃疸、牙齦炎等病癥;鯽魚: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于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癥。6.鮑魚:具有養(yǎng)血柔肝、滋陰清熱、益精明目、利濕行痹的功效,適用于陰虛內(nèi)熱、血枯經(jīng)閉、乳汁不足、陰虛陽亢、夜盲內(nèi)障,以及濕熱內(nèi)蘊所致的五淋、黃疸等病癥。8.玉米:具有調(diào)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于 尿路結(jié)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癥。9.喝薏米紅小豆粥(用豆?jié){機做):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養(yǎng)血,古籍里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jīng)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其次多運動: 排汗平衡荷爾蒙祛濕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濕氣;特別是夏天不要開空調(diào)、風扇,身體里面的汗一定要出來,否則你的濕氣太重,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的。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同時飲食少鹽,幫助腎排水。
7,體內(nèi)有濕氣吃什么藥排濕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夏秋之交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nèi)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粌?nèi)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中醫(y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現(xiàn)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jié)裥暗那忠u。 因此,在夏秋之交,應特別注意居室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后應及時將身體擦干并更衣;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nèi)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此外,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 數(shù)千年前中醫(yī)就提到氣候環(huán)境變化對身體產(chǎn)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fā)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于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diào)節(jié)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zhì)、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nèi)水分調(diào)控系統(tǒng)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此外,現(xiàn)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diào)。 體內(nèi)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xiàn)腸胃炎現(xiàn)象。 少動、飲食不節(jié)制及壓力,造成濕留體內(nèi) 以中醫(y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fā)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隨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蛟跉夂蚧嘏?、細菌病毒號發(fā)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后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 現(xiàn)代藥學也發(fā)現(xiàn),這些芳香植物確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熱辣辣的姜汁發(fā)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后驅(qū)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nèi)水氣逼散出來。 中醫(yī)教你除身體的濕 但要真正去體內(nèi)濕氣,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中醫(yī)提供以下方法,讓你輕松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體內(nèi)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xiàn)腸胃炎現(xiàn)象。一、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傳統(tǒng)中醫(y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jīng)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diào)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zhì)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相對操作方便,很適合在家中自我養(yǎng)護身體,祛除濕氣。有的人恐懼拔火罐,可以在選擇中藥茶療,德圃堂濕清草茶,內(nèi)部調(diào)理,祛走“濕”氣。二、多運動 體內(nèi)濕氣重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nèi)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fā)一系列的病癥。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huán),增加水分代謝。三、食療 1、清熱祛濕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各20克,燈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將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凈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用法】溫熱服食。 【療效】清熱祛濕。適用于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滯不適,腹脹脘悶等癥。 【注意事項】大便干結(jié)者不宜用。 2、鮮土茯苓煲豬湯 【原料】鮮土茯苓200克、豬[月展]肉500克、生姜1~2片。 【制作】鮮土茯苓洗凈,切片狀;豬[月展]肉洗凈,整塊不必刀切。然后與生姜一起放進瓦煲內(nèi),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約2個半小時,調(diào)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療效】祛濕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8,去除身體濕氣的有什么藥
除濕的藥物有許多,常用的有白術,茯苓,澤瀉,薏米,車前子,滑石等,希望回復對你有幫助喝茯苓的湯和經(jīng)常喝去濕茶效果都可以的,清熱祛濕粥 【原料】 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各20克,燈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 將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凈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用法】 溫熱服食。 【療效】 清熱祛濕。適用于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滯不適,腹脹脘悶等癥。 【注意事項】 大便干結(jié)者不宜用。 ================= 吃點熱湯面,讓身體適度出汗,可以帶走體內(nèi)的暑濕之邪。 ================= 消暑健脾祛濕湯 【成份】 蜜棗、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陳皮。 【功能】 清熱解暑、鞏固排泄及消化系統(tǒng)功能。 【服用方法】 (2-4人份量) 將瘦肉6兩飛水后與各湯料及六湯碗清水一同放入煲內(nèi)。煲約兩小時,加適量鹽調(diào)味。 ================ 綠豆百合米仁粥 原料:綠豆30克,鮮百合30克,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米仁、綠豆、粳米漂洗,浸泡20分鐘;百合洗凈切??; (2)在開水鍋中放入綠豆和米仁,燒開數(shù)分鐘后改用小火煮至開花;加入粳 米和百合,煮成粥后放人冰糖即成。 夏令健脾通便祛濕的典型食療粥方。 絲瓜咸蛋麥片粥 原料:絲瓜100克,咸蛋1個,麥片50克,粳米100克,麻油適量,蔥末、酒、鹽、味精少許。 制法: (1)絲瓜洗凈刨皮切?。合痰?煮熱,剝殼切成小粒;粳米漂洗浸泡待用。 (2)在開水鍋中放人粳米,大火燒開后改用小火燒至米開花,放人麥片、絲瓜丁和咸蛋粒,熬制成粥后,加鹽、酒、味精,撒人蔥末,滴淋麻油。 具有滋陰清肺、益肝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 藕絲百合湯 原料:藉100克,百合5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藕洗凈削皮切細絲;百合剝片切絲待用。 (2)開水鍋中,加入藕絲和百合絲,燒開后改小火熬成汁,耦絲和百合絲燒至酥爛,加入冰糖。 為健脾開胃、清熱防暑的夏季營養(yǎng)湯水。 ===================== 天氣熱了,飲食也應該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化了。夏天要享受食療的好處,可以選擇一些祛濕清熱的食物來加強身體的抵抗力。 此時的飲食應逐漸轉(zhuǎn)為清淡食品,多食用一些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魚類、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應選擇清淡而富有營養(yǎng),又能消暑益 氣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帶、茄子、西紅柿以及各種綠葉蔬菜。而性味辛溫、苦寒的蔬菜,如生姜、辣椒等宜少吃或不 吃。 熱氣蒸人之際,人體毛孔張開,出汗較多,要注意補充水分,最好多飲涼開水;橘子精、菠蘿精、山楂精等,可用冷開水沖飲,而冰 棒、汽水等冷飲則宜少吃少喝。這些寒涼食物不但營養(yǎng)低,熱量高,更有損脾胃,體質(zhì)虛弱或容易腹瀉人士應該少吃為佳。 具體來說,多吃赤小豆有利尿功效,冬瓜、蓮葉能消暑祛濕,扁豆則能健脾祛濕,苦瓜、苦菜、馬蘭頭等帶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熱, 又有營養(yǎng)。 另外,我們還應“因人進食”。有的人體質(zhì)虛寒,芥菜、西瓜等寒涼食物就不應多吃。 ======================== 1 健脾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脷)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脷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后轉(zhuǎn)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2 和中化濕湯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zhuǎn)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3 清熱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土茯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茯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nèi),水滾轉(zhuǎn)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祛濕,清熱毒。 4 鵪鶉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祛濕,潤肺化痰。 5 橫脷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豬橫脷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姜2片。 做法:把豬橫脷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后轉(zhuǎn)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該湯不但清熱祛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6 草龜祛濕湯 (3~5人分量)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克,新鮮土茯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茯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nèi)熬3至4個小時即可。 ●有清熱祛濕及解毒功效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nèi)容只是整理自網(wǎng)絡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