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有炎脅痛中藥秘方,肝炎有什么藥方可以醫(yī)治
發(fā)布時間:2023-05-12 02:34
編輯:網(wǎng)絡(luò)
點擊:222
本文目錄一覽肝炎有什么藥方可以醫(yī)治2,學(xué)中藥治療肝郁毒蘊脅痛的中成藥保肝3,養(yǎng)肝護肝的中藥配方4,龍膽瀉肝湯藥方介紹5,治療乙型肝炎有什么土偏方6,肝炎有什么好方子阿7,治肝炎的偏方8,中藥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有什么好的方子9,降肝火的中藥……
本文目錄一覽
1,肝炎有什么藥方可以醫(yī)治
一, 1,【中醫(yī)治則:處方所用之藥亦各不相同; 四性,五味為本,‘酌’功效】順其利而行之。
2,錯誤處方:因為? 所以?《“現(xiàn)代中醫(yī)開”西醫(yī)處方; 更以?《功效?》定處方; 例如: 〈1〉有炎癥開一大堆清熱解毒藥? 〈2〉腰椎膨出開的都是些補陽藥。 〈3〉但是體內(nèi)素有濕熱難清:其副作用? 〈4〉平常用補陽藥就上火感冒:其副作用? 〈5〉治療癌癥則;開一大堆,所謂; 對癌癥有;‘功效’之藥? 〈6〉治療牛皮癬則,開一大堆; 對治療牛皮癬有‘功效’之藥? 肝炎沒有統(tǒng)一的藥方可以治療。要根據(jù)你的癥狀量體裁衣,開出的藥方才有效。清熱解毒要貫穿治療的始終。臨證時酌加益氣化瘀,補脾益腎之類的藥。要做到扶正祛邪。
2,學(xué)中藥治療肝郁毒蘊脅痛的中成藥保肝
01 澳泰樂顆粒(片、膠囊) 【處方組成】返魂草、郁金、黃精(蒸)、白芍、麥芽。 【功能主治】舒肝理氣、清熱解毒。主治肝郁毒蘊證。癥見脅肋脹痛、口苦納呆、體倦乏力、舌苔黃膩、脈弦滑。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抗炎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慢性肝炎。臨床以脅肋脹痛、口苦納呆、體倦乏力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用藥長于清熱解毒,活血理氣,兼有補益肝脾,適用于脅痛肝氣郁結(jié)不甚兼有毒瘀熱阻滯者。 【用法用量】顆粒: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膠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瘀血停著、肝陰不足所致脅痛者慎用。忌酒及辛辣油膩物。 【規(guī)格貯藏】顆粒:5g/袋。密封。片:0.4g/片。密封。膠囊:0.35g/粒。密封。 02 肝脾康膠囊 【處方組成】柴胡、黃芪、青皮、白芍、白術(shù)、板藍根、姜黃、茯苓、水蛭、三七、郁金、雞內(nèi)金(炒)、熊膽粉、水牛角濃縮粉。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活血解毒。主治肝郁脾虛、毒瘀內(nèi)蘊證。癥見脅肋脹痛、脅下積塊、疼痛拒按、胸脘痞悶、食少納呆、神疲乏力、面色晦暗、舌紅苔多薄白、脈沉弦。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抗乙肝病毒、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臨床以脅肋脹痛、脅下積塊疼痛拒按、脘痞納少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用藥用藥活血化瘀力強,兼有破血之力,又能理氣疏肝、化瘀解毒,兼以健脾。適用于脅痛肝郁脾虛,肝脈毒瘀內(nèi)蘊者。 【用法用量】餐前半小時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3個月為一療程,或遵醫(yī)囑。 【使用注意】孕婦禁用。血虛肝旺所致脅痛者慎用。忌酒、辛辣、油膩食物。 【規(guī)格貯藏】0.35g/粒。密封,置陰涼干燥處。 03 乙肝靈丸 【處方組成】大黃、白芍、茵陳、貫眾、柴胡、黃芪、人參、甘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肝健脾。主治毒熱蘊結(jié)證。癥見脅肋脹痛、口苦、厭油膩食物、腹部脹滿、疲乏無力、便干、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抗乙肝病毒、利膽、抗炎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乙型病毒性肝炎。臨床以脅肋脹痛、口苦、厭油膩食物腹脹疲乏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用藥長于清熱解毒,清利肝膽濕熱,又能益氣健脾,兼以疏肝活血。用藥攻補兼施,清瀉并用,適用于脅痛毒熱蘊結(jié),兼有肝郁脾虛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g,一日3次;小兒酌減。20 50天為一療程。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單純毒熱證或肝郁脾虛證所致脅痛者慎用。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之品,戒酒。 【規(guī)格貯藏】0.1g/粒。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04 肝寧片 【處方組成】斑蝥、糯米、紫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化瘀散結(jié)。主治毒熱瘀滯證。癥見脅肋刺痛、脅下痞塊、胸脘痞悶、口苦、尿黃、便秘、舌紅有瘀斑、苔黃膩、脈弦澀。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降低轉(zhuǎn)氨酶、抗肝纖維化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臨床以脅肋刺痛、脅下痞塊口苦尿黃便秘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用藥重在清熱解毒,利濕,且活血化瘀力強,長于破血逐瘀,涼血解毒,適用于脅痛肝脈瘀血阻滯,血分熱毒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 3片,一日3次,溫開水送下。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不宜過量、久服。忌食辛辣油膩,戒煙酒。 【規(guī)格貯藏】0.3g/片。密閉,防潮。 05 二十五味松石丸 【處方組成】松石、珍珠、珊瑚、朱砂、訶子肉、鐵屑(訶子制)、余甘子、五靈脂膏、檀香、降香、木香馬兜鈴、鴨嘴花、牛黃、木香、綠絨蒿、船形烏頭、肉豆蔻、丁香、傘梗虎耳草、毛訶子(去核)、天竺黃、西紅花、木棉花、麝香、石灰華。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肝利膽、化瘀。主治肝脈熱毒血瘀證。癥見脅部刺痛、口干口苦、厭油、納呆、惡心嘔吐、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降低轉(zhuǎn)氨酶、利膽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膽囊炎等。臨床以脅部刺痛、口干口苦、納呆惡心、厭油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長于清熱解毒利濕,涼血活血,清熱滌痰,兼以健脾化濕,用藥具有寒溫并用的特點適用于脅痛肝脈熱毒血瘀者。 【用法用量】開水泡服。一次lg,—日1次。 【使用注意】孕婦、嬰幼兒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兒童及老年人慎用。運動員慎用。定期復(fù)查腎功能。戒酒、忌生冷、辛辣、油膩食物。 【規(guī)格貯藏】lg/丸。密封。 06 九味牛黃丸 【處方組成】紅花、巴夏嘎、木香馬兜鈴、牛黃、渣馴膏、波棱瓜子、獐牙菜、綠絨蒿、木香。 【功能主治】清肝熱。主治肝熱證。癥見脅痛、惡心、目赤、口苦口干。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降低轉(zhuǎn)氨酶、利膽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各種肝炎,培根,木布病等。臨床以脅痛、惡心、目赤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用藥重在清肝熱、疏肝行氣、利膽退黃、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適用于脅痛、培根、木布病,肝熱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 5丸,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婦、嬰兒、腎功能不全者忌用。兒童及老年人慎用。定期復(fù)查腎功能。忌生冷、油膩、酸、腐、辛辣刺激食物。 【規(guī)格貯藏】5g/10丸。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07 紅花清肝十三味丸 【處方組成】紅花、麥冬、木香、訶子、川楝子、梔子、紫檀香、人工麝香、水牛角濃縮粉、人工牛黃、銀朱、丁香、蓮子。 【功能主治】清肝熱、除“亞瑪”病、解毒。主治肝熱證。癥見脅部刺痛、口苦、厭食油膩、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降低轉(zhuǎn)氨酶、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肝功衰竭、藥物中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腰腎損傷、尿頻、尿血、偏正頭痛、牙痛、眼疾等。臨床以脅部刺痛、口苦、厭食油膩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用藥重在清肝熱,除“亞瑪”病,解毒。用藥長于清熱解毒,兼以清希拉熱,平赫依血騷熱,解毒、調(diào)整體素為輔,適用于脅痛肝熱證、以及肝功能衰退,“亞瑪”病,腰腎損傷,尿頻,尿血。亦可用于血熱引起的眼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5 30粒,一日1 2次。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運動員慎用。忌生冷、酸腐刺激性食物。 【規(guī)格貯藏】1g/10粒。密閉,防潮。 08 清熱八味丸(散、膠囊) 【處方組成】檀香、石膏、紅花、苦地丁、瞿麥、胡黃連、麥冬、人工牛黃。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肝火證。癥見脅部脹痛、口苦、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現(xiàn)代藥理】具有抗炎、保肝、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病毒性肝炎。臨床以脅部脹痛、口苦、便秘、尿黃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用藥重在清熱解毒。用藥長于清瀉肝膽熱毒,適用于脅痛肝熱者以及熾熱、血熱、臟腑之熱。 【用法用量】丸:口服。一次8 15粒,一日1 2次。散:口服。一次1.5 3g,一天1 2次。膠囊:口服。一次3 5粒,一次1 2次,白糖水為引。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脾胃虛弱慎用。忌油膩食物等。 【規(guī)格貯藏】丸:2g/10粒。密閉,防潮。顆粒:15g/袋。密閉,防潮。膠囊:0.3g/粒。密閉,防潮。 09 天胡荽愈肝片 【處方組成】杏葉防風(fēng)、天胡荽、酢漿草、虎掌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肝利膽。主治肝膽熱毒證。癥見脅部脹痛、口苦口干、厭油、食少惡心、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降低轉(zhuǎn)氨酶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臨床以脅部脹痛、口苦、厭油、便秘尿黃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用藥長于清利肝膽濕熱和熱毒,活血化瘀,兼以行氣溫中。用藥寒溫并用,適用于脅痛肝膽熱毒濕瘀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忌辛辣、食香燥食物,避免飲酒。 【規(guī)格貯藏】0.3g/片。密封。 10 藏茵陳膠囊 【處方組成】藏茵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舒肝利膽、退黃。主治肝膽熱毒證。癥見脅部脹痛、口苦口干、厭油、食少、脘腹脹滿、便秘尿黃或身目發(fā)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降低轉(zhuǎn)氨酶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急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等。臨床以脅部脹痛、口苦口干、厭油、食少、便秘尿黃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為單味藥制劑,具有清利肝膽熱毒,利膽退黃之功,用藥寒涼適用于脅痛肝膽熱毒阻滯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 3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忌食辛辣、香燥之食物,避免飲酒。 【規(guī)格貯藏】0.35g/粒。密封。 11 肝得治膠囊 【處方組成】五味子提取五物、黃苓、丹參浸膏、甘草提取物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護肝理脾、降轉(zhuǎn)氨酶。主治肝膽熱毒瘀滯證。癥見脅肋脹滿疼痛或刺痛、脅下痞塊、脘腹痞脹、疲勞乏力、口苦、小便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抗肝纖維化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等。臨床以脅肋脹滿疼痛或刺痛、脘痞腹脹、口苦口干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用藥長于清利肝膽濕熱、熱毒為主,同時活血化瘀,兼以補益肝脾。用藥攻補兼施,扶正以祛邪,適用于脅痛肝膽熱毒瘀滯,兼有肝脾不足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忌酒、辛辣、油膩食物。 【規(guī)格貯藏】0.45g/粒。密封。 12 益肝靈片(膠囊) 【處方組成】水飛薊素。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肝膽毒蘊證。癥見脅部脹痛、食欲不振、口苦咽干、脘腹痞滿、噯氣頻作、苔薄黃或膩、脈弦或弦數(shù)。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護肝細胞膜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等。臨床以脅部脹痛、食欲不振、口苦咽干、脘腹痞滿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為水飛薊提取物水飛薊素制劑,長于清熱解毒。本成藥疏肝利膽之力微弱,但清熱解毒之力顯著。適用于脅痛熱毒毒蘊結(jié)證。 【用法用量】片:口服。一次2片,一口3次。膠囊: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3個月為一療程。 【使用注意】心力衰竭、孕婦及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肝郁脾虛所致的脅痛不宜使用。慎食辛辣油膩食物,忌酒。 【不良反應(yīng)】偶見輕微腹瀉。 【規(guī)格貯藏】0.2g/片(含水飛薊賓38.5mg)。密封。膠囊:0.2g/粒(含水飛薊賓38.5mg)。密封。 13 利肝隆顆粒(片、膠囊) 【處方組成】板藍根、茵陳、郁金、五味子、甘草、當(dāng)歸、黃芪、刺五加浸膏。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清熱解毒、益氣養(yǎng)血。主治肝郁熱毒、氣血兩虛證。癥見脅部脹痛、口苦、煩熱、腹脹、納呆惡心、疲乏無力、尿黃、舌淡苔薄白、脈細。 【現(xiàn)代藥理】具有保肝、降低轉(zhuǎn)氨酶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等。臨床以兩脅脹痛、口苦、煩熱、納呆、疲乏無力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中成藥用藥重在疏肝解郁,清熱解毒,兼能益氣養(yǎng)血。清熱解毒利濕以祛邪,益氣養(yǎng)血以扶正,用藥扶正祛邪兼顧適用于脅痛肝郁濕熱、氣血兩虛者。 【用法用量】顆粒:開水沖服。一次10g,一日3次;小兒酌減。片: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小兒酌減。膠囊:每次2 4粒,每日三次。 【使用注意】寒濕型黃疸、肝陰不足所致脅痛者慎用。飲食宜清淡,忌食油膩辛辣之品,并宜戒酒。 【規(guī)格貯藏】顆粒:10g/袋。密封。片:0.37g/片。密封。膠囊:0.3g/粒。密封。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制劑等僅供參考學(xué)習(xí),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dān)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zé)任!一切遵醫(yī)囑,切不可給自己妄下診斷。 上述內(nèi)容摘取自《實用臨床藥物學(xué)--中成藥卷》。

3,養(yǎng)肝護肝的中藥配方
學(xué)會釋放不良的情緒,戒掉煙酒,在指導(dǎo)下合理的使用中藥材來達到養(yǎng)腎補腎的效果。多喝水多排尿,幫助沖刷腎臟垃圾。清肝利膽、養(yǎng)肝護肝,牢記3味中藥,煮茶喝,肝膽越來越健康!健康美食 茵陳甘草梔子茶用料:丹參10克,黃豆50克,蜂蜜適量。 制法:丹參洗凈放砂鍋中,黃豆洗凈用涼水浸泡1小時,撈出倒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煲湯,至黃豆?fàn)€,揀出丹參,加蜂蜜調(diào)味即可食用。 功用:補虛養(yǎng)肝,活血祛瘀。適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腫大者調(diào)補。 丹參味苦微溫,功能活血去瘀,安神寧心,排膿止痛。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實,丹參能夠有效地提高機體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機體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強,減少細胞、組織、臟器的變性和破壞。 黃豆性甘,性平,功能健脾寬中,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黃豆中的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維持血管壁的軟化并可防止肝臟內(nèi)積存過多的脂肪。黃豆含大豆異黃酮,可增強巨細胞功能,使脾臟生成免疫球蛋白M作用增強,外周血淋巴細胞含量增多。這些有利于補虛養(yǎng)肝。養(yǎng)肝湯:紅棗七顆洗凈,每顆以小刀劃出直紋幫助養(yǎng)分溢出,然后用滾水280cc加蓋,浸泡八個小時以,接著再加蓋隔水蒸一個小時即成。 此外,用紅棗50克、大米90克,熬成稠粥食之,對肝炎患者養(yǎng)脾護肝大有裨益。用紅棗、花生、冰糖各30至50克,先煮花生,再加紅棗與冰糖煮湯,每晚臨睡前服用,30天為一療程,對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有一定療效。
4,龍膽瀉肝湯藥方介紹
龍膽瀉肝湯,多用于陰虛而不甚、陽亢而不烈之高血證及滴蟲性 陰道炎 、陰癢、帶下等證,皆有一定療效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龍膽瀉肝湯藥方介紹,希望你喜歡?! ↓埬憺a肝湯 中藥 方劑 處方 龍膽草 6克;黃芩 9克;山梔子 9克;澤瀉 12克;木通 9克;車前子 9克;當(dāng)歸 8克;生地黃 20克;柴胡 10克;生甘草 6克。 方訣 龍膽梔芩酒拌炒,木通澤瀉車柴草,當(dāng)歸生地益陰血,肝膽實火 濕熱 消。 功能主治 瀉肝膽實火,清下焦?jié)駸?。肝膽實火上擾,癥見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或濕熱下注,癥見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婦女濕熱帶下等。(本方常用于頑固性 偏頭痛 、頭部 濕疹 、高 血壓 、急性 結(jié)膜炎 、虹膜睫狀體炎、外耳道癤腫、 鼻炎 、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 膽囊炎 ,以及 泌尿 生殖系統(tǒng)炎癥、急性腎盂 腎炎 、急性 膀胱炎 、 尿道炎 、外陰炎、睪丸炎、腹股溝淋巴腺炎、急性 盆腔炎 、帶狀皰疹等屬肝經(jīng)實火、濕熱者。) 用法 作水劑煎服,根據(jù)病情輕重 決定 用藥 劑量。也可制成丸劑,每服6-9克,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禁忌本方藥物多為苦寒之性,內(nèi)服每易有傷脾胃,故對脾胃虛寒和陰虛陽抗之證,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方解 本方治證,是由肝膽實火,肝經(jīng)濕熱循經(jīng)上擾下注所致。上擾則頭巔耳目作痛,或聽力失聰;旁及兩脅則為痛且口苦;下注則循足厥陰肝經(jīng)所絡(luò)陰器而為腫痛、陰癢。濕熱下注膀胱則為淋痛等癥。故方用龍膽草大苦 大寒 ,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jié)駸幔瑸楸痉綖a火除濕兩擅其功的君藥。黃芩、梔子具有苦寒瀉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龍膽草,為臣藥。澤瀉、木通、車前子 清熱 利濕,使?jié)駸釓乃琅懦8沃鞑匮?,? 經(jīng)有熱,本易耗傷陰血,加用苦寒燥濕,再耗其陰,故用生地、當(dāng)歸 滋陰 養(yǎng)血,以使標(biāo)本兼顧。方用柴胡,是為引諸藥入 化裁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以助瀉火之力;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強利濕之功;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甚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以瀉火 解毒 。肝膽而設(shè),甘草有調(diào)和諸藥之效。綜觀全方,是瀉中有補,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熱清,濕濁分清,循經(jīng)所發(fā)諸證乃克相應(yīng)而愈。 禁忌 本方藥物多為苦寒之性,內(nèi)服每易有傷脾胃,故對脾胃虛寒和陰虛陽亢之證,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附方 瀉青丸、當(dāng)歸龍薈丸 附注 本方為治療肝經(jīng)實火上炎,濕熱下注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口苦溺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為辯證要點。 方劑比較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當(dāng)歸龍薈丸皆為瀉肝經(jīng)實火之劑,其不同點在于:龍膽瀉肝湯瀉肝火并能清利濕熱,且能兼顧滋養(yǎng)陰血,使祛邪不傷正用治肝火上炎,濕熱下注證;瀉青丸瀉肝火,并能疏散肝膽郁火,宜于肝火內(nèi)郁證;當(dāng)歸龍薈丸則備集大苦大寒之藥,著重于瀉實火,使從二便分消,乃攻滯降瀉之劑,用治肝經(jīng)實火證,非實火上盛不可輕用。 文獻 方論吳謙等:“脅痛口苦,耳聾耳腫,乃膽經(jīng)之為病也。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乃肝經(jīng)之為病也。故用龍膽草瀉肝膽之火,以柴胡為肝使,以甘草緩肝急,佐以芩、梔、通、澤、車前輩 大利前陰,使諸濕熱有所以出也。然皆清肝之品,若使病盡去,恐肝亦傷也,故又加當(dāng)歸、生地補血以養(yǎng)肝,蓋肝為藏血之臟,補血即所以補肝也。而妙在瀉肝之劑反作補肝之藥,寓有戰(zhàn)勝撫綏之義矣。”《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 龍膽瀉肝湯其他方劑 方劑一 【出處】《醫(yī)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 龍膽草(6克) 黃芩(9克) 山梔子(9克) 澤瀉(12克) 木通(9克) 車前子(9克) 當(dāng)歸(8克) 生地黃(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方訣】 龍膽梔芩酒拌炒,木通澤瀉車柴草,當(dāng)歸生地益陰血,肝膽實火濕熱消。 【方組趣味記憶】 黃子龍(推)木車,當(dāng)?shù)匦恫癫荨?解:黃(黃芩),子(山梔子),龍(龍膽草),木(木通),車(車前子),當(dāng)(當(dāng)歸),地(生地黃),卸(澤瀉),柴(柴胡),草(甘草)。 【功用】 瀉肝膽實火,清下焦?jié)駸帷? 【主治】 肝膽實火上擾,癥見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或濕熱下注,癥見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婦女濕熱帶下等。(本方常用于頑固性偏頭痛、頭部濕疹、高血壓、急性結(jié)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外耳道癤腫、鼻炎、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統(tǒng)炎癥、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陰炎、睪丸炎、腹股溝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帶狀皰疹等屬肝經(jīng)實火、濕熱者。) 【用法】 作水劑煎服,根據(jù)病情輕重決定用藥劑量。也可制成丸劑,每服6-9克,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方論】方中龍膽草善瀉肝膽之實火,并能清下焦之濕熱為君,黃芩、梔子、柴胡苦寒瀉火,車前子、木通、澤瀉清利濕熱,使?jié)駸釓男”愣?,均為臣?肝為藏血之臟,肝經(jīng)有熱則易傷陰血,故佐以生地、當(dāng)歸養(yǎng)血益陰;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肝膽實火,清肝經(jīng)濕熱之功。 【方解】 本方治證,是由肝膽實火,肝經(jīng)濕熱循經(jīng)上擾下注所致。上擾則頭巔耳目作痛,或聽力失聰;旁及兩脅則為痛且口苦;下注則循足厥陰肝經(jīng)所絡(luò)陰器而為腫痛、陰癢。濕熱下注膀胱則為淋痛等癥。故方用龍膽草大苦大寒,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jié)駸?,為本方瀉火除濕兩擅其功的君藥。黃芩、梔子具有苦寒瀉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龍膽草,為臣藥。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使?jié)駸釓乃琅懦?。肝主藏血,肝?jīng)有熱,本易耗傷陰血,加用苦寒燥濕,再耗其陰,故用生地、當(dāng)歸滋陰養(yǎng)血,以使標(biāo)本兼顧。方用柴胡,是為引諸藥入肝膽而設(shè),甘草有調(diào)和諸藥之效。綜觀全方,是瀉中有補,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熱清,濕濁分清,循經(jīng)所發(fā)諸證乃克相應(yīng)而愈。 【化裁】 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以助瀉火之力;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強利濕之功;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甚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以瀉火解毒。 【附方】 瀉青丸、當(dāng)歸龍薈丸 【附注】 本方為治療肝經(jīng)實火上炎,濕熱下注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口苦溺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當(dāng)歸龍薈丸皆為瀉肝經(jīng)實火之劑,其不同點在于:龍膽瀉肝湯瀉肝火并能清利濕熱,且能兼顧滋養(yǎng)陰血,使祛邪不傷正用治肝火上炎,濕熱下注證;瀉青丸瀉肝火,并能疏散肝膽郁火,宜于肝火內(nèi)郁證;當(dāng)歸龍薈丸則備集大苦大寒之藥,著重于瀉實火,使從二便分消,乃攻滯降瀉之劑,用治肝經(jīng)實火證,非實火上盛不可輕用。 【各家論述】 1.《醫(yī)方集解》:此足厥陰、少陽藥也。龍膽瀉厥陰之熱,柴胡平少陽之熱,黃芩、梔子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澤瀉瀉腎經(jīng)之濕,木通、車前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然皆苦寒下瀉之藥,故用歸,地以養(yǎng)血而補肝,用甘草以緩中而不傷腸胃,為臣使也。 2.《重訂通俗傷寒論》:肝為風(fēng)木之臟,內(nèi)寄膽府相火,凡肝氣有余,發(fā)生膽火者,癥多口苦脅痛,耳聾耳腫,陰濕陰癢,尿血赤淋,甚則筋痿陰痛。故以膽、通、梔、芩純苦瀉肝為君;然火旺者陰必虛,故又臣以鮮地、生甘,甘涼潤燥,救肝陰以緩肝急;妙在佐以柴胡輕清疏氣,歸須辛潤舒絡(luò);使以澤瀉、車前咸潤達下,引肝膽實火從小便而去。此為涼肝瀉火,導(dǎo)赤救陰之良方。然惟肝膽實火熾盛,陰液未涸,脈弦數(shù),舌紫赤,苔黃膩者,始為恰合。 3.《金鑒》:脅痛口苦,耳聾耳腫,乃膽經(jīng)之為病也;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乃肝經(jīng)之為病也。故用龍膽草瀉肝膽之火,以柴胡為肝使,以甘草緩肝急,佐以芩、梔、通、澤、車前輩大利前陰,使諸濕熱有所從出也。然皆瀉肝之品,若使病盡去,恐肝亦傷矣,故又加當(dāng)歸、生地補血以養(yǎng)肝。蓋肝為藏血之臟,補血即所以補肝也。而妙在瀉肝之劑,反作補肝之藥,寓有戰(zhàn)勝撫綏之義矣。 4.《成方便讀》:夫相火寄于肝膽,其性易動,動則猖狂莫制,挾身中素有之濕濁,擾攘下焦,則為種種諸證?;蚱淙烁侮幉蛔?,相火素強,正值六淫濕火司令之時,內(nèi)外相引,其氣并居,則肝膽所過之經(jīng)界,所主之筋脈,亦皆為患矣。故以龍膽草大苦大寒,大瀉肝膽之濕火;肝膽 屬木 ,木喜條達,邪火抑郁,則木不舒,故以柴胡疏肝膽之氣,更以黃芩清上,山梔導(dǎo)下,佐之以木通、車前、澤瀉,引邪熱從小腸、膀胱而出;古人治病,瀉邪必兼顧正,否則邪去正傷,恐犯藥過病所之弊,故以歸、地養(yǎng)肝血,甘草緩中氣,且協(xié)和各藥,使苦寒之性不傷胃氣耳。 5.《謙齋 醫(yī)學(xué) 講稿》:本方以龍膽為君,配合黃芩、山梔瀉肝膽實火;木通、車前、澤瀉清熱利濕,用生地、當(dāng)歸防其火盛傷陰,再用甘草和中解毒,柴胡引經(jīng)疏氣,總的功能是苦寒直折,瀉肝火而清利下焦?jié)駸帷9手蚊{痛、口苦、目赤、耳聾等肝火上逆,亦治小便淋瀝,陰腫陰癢等濕熱下注之證。 方劑二 【來源】《蘭室秘藏》卷下 【異名】七味龍膽瀉肝湯(《景岳全書》卷五十七)、龍膽湯(《幼幼集成》卷四)。 【組成】柴胡梢 澤瀉各3克 車前子 木通各1.5克 生地黃 當(dāng)歸梢 草龍膽各9克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便以美膳壓之。 【功用】清利肝膽濕熱。 【主治】肝經(jīng)實火上攻而成喉口熱瘡;肝經(jīng)濕熱下注所致小便澀痛,陰部熱癢及臊臭。 方劑三 【出處】《瘍科選粹》卷四 【組成】柴胡、青皮、龍膽草、山梔、大黃、白芍藥、木通、連翹、黃連、滑石各等分。 【主治】肝經(jīng)濕熱,或囊癰便毒,下疳懸癰,腫焮作痛,小便澀滯,或婦人陰瘡癢痛,或男子陰挺腫脹,或出膿水;濕熱下疳,腫痛尿澀,及莖縮縱,癢痛,出白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方劑四 【出處】《竹林女科證治》卷三 【組成】龍膽草5分(酒炒),人參5分,天冬5分(去心),甘草5分,黃連5分(炒),梔子5分(炒),知母5分,黃芩7分,柴胡1錢,五味子3分。 【主治】暴怒傷肝而動火,產(chǎn)戶不閉者。 【用法】水煎、溫服。 方劑五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膽草、山梔(炒)、知母(鹽水炒)、黃連(酒炒)、甘草、柴胡、牛蒡、天冬、黃芩、麥冬、元參。 【功能主治】瀉肝化痰。主急驚風(fēng)。 方劑六 【出處】《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一 【處方】龍膽草1錢,軟柴胡5分,小青皮1錢半(炒),懷生地5錢,車前子3錢(炒),全當(dāng)歸2錢,黑山梔1錢半(炒),鮮生姜1片。 【功能主治】肝膽火逆,面腫連頤,脈數(shù)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惱怒傷肝,肝膽火逆,而濕熱不消,循經(jīng)徹絡(luò),故面腫漫連兩頤焉。生地滋陰以降膽火,膽草直折以平肝火,青皮破氣平逆,柴胡泄熱疏肝,山梔降屈曲之火,車前子利濕熱之氣,當(dāng)歸活血養(yǎng)肝,生姜散郁退腫焉。水煎溫服,使火降氣平,則濕熱自化,而面腫連頤無不退矣。此清熱利水之劑,為肝膽火逆頤腫之專方。 方劑七 【出處】《 外科 全生集》卷四 【處方】龍膽草2錢,歸尾2錢,銀花1錢半,花粉1錢半,連翹1錢半,黃芩1錢半,丹皮1錢,防風(fēng)1錢,木通1錢,知母1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瀉肝火,解毒。主牙癰,肝經(jīng)濕熱,小便赤澀,或囊癰下疳,便毒楊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方劑八 【出處】《癥因脈治》卷三 【組成】膽草、柴胡、黃芩、山梔、連翹、知母、麥冬、川連、人參、甘草。 【功能主治】肝火腹脹,目睛黃,兩脅痛,小腹脹急,或攻刺作痛,或左邊脹甚,小便赤,夜不得寐,脈左關(guān)弦數(shù)。 方劑九 【出處】《醫(yī)統(tǒng)》卷六十 【處方】龍膽草8分,升麻3分,柴胡3分,羌活根1錢,酒黃柏1錢,防風(fēng)根2錢,麻黃根2錢,蒼術(shù)5分,豬苓3分,澤瀉3分,藁本2分,紅花2分,當(dāng)歸2分,黃芩5分,炙甘草3分。 【功能主治】尿黃,臊臭淋瀝,兩丸如水,汗浸兩胯,陰頭亦冷。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盞煎,稍熱服。 【注意】忌酒。面。 方劑十 【出處】《傷寒大白》卷三 【處方】龍膽草、柴胡、黃芩、川黃連、麥門冬、陳膽星、知母、甘草、真青黛、山梔。 【功能主治】肝膽有火,目不能合;膽涎沃心,目不得瞑。 方劑十一 【來源】《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膽草、柴胡、黃芩、山梔、川連、知母、麥冬、人參、甘草。 【主治】肝經(jīng)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 方劑十二 【來源】《驗方新編》卷十一 【組成】龍膽草1錢半(酒炒),歸尾1錢半,黃芩1錢(酒炒),澤瀉1錢,木通1錢,車前子1錢,生地1錢(酒炒),生甘草1錢。 【主治】肝膽經(jīng)實火、濕熱,脅痛、耳聾。
5,治療乙型肝炎有什么土偏方
一.肝胃郁熱治則:瀉肝和胃,清熱散郁。
主方:左金丸合金鈴子散加減。
加減:嘔吐甚者,加姜竹茹6克、生姜2片;嘔血者,加白及粉3克(吞)、仙鶴草10克;便秘者,加生大黃10克(后下)、枳實6克;黑糞者,加地榆10克、槐花10克。
主方分析:左金丸為清泄肝火,降逆止嘔方,方中黃連清泄肝火為主藥,輔以吳茱萸疏肝解郁,降逆止嘔。金鈴子散為疏肝泄熱,行氣止痛之方,方中金鈴子清熱行氣,泄熱止痛為主藥,輔以延胡索行氣止痛。兩方合用則可清泄肝胃郁熱,理氣止痛。
處方舉例:
黃連3克 吳茱萸6克 延胡索10克 川??子10克 郁金10克 梔子10克 姜竹茹6克丹皮6克 赤芍10克 甘草6克
二.脾胃虛寒治則:健脾和胃,溫中散寒。
主方:理中丸、小建中湯加減。
加減:脘腹脹滿,加枳殼6克、砂仁3克(后下);
嘔吐清涎,加吳茱萸6克、姜半夏10克;神疲自汗,加黃芪10克、牡蠣30克(先煎)。
主方分析:理中尤為溫中祛寒、補脾益胃之方,方中人參甘溫益氣,白術(shù)健脾燥濕,于姜溫中祛寒,甘草調(diào)和諸藥。小建中楊為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方,方中桂枝、白芍溫中緩急,生姜、大棗溫脾和中,甘草緩急與調(diào)和諸藥,飴糖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處方舉例:
黨參10克 啟術(shù)10克 炮姜6克 桂枝10克 白芍15克 紅棗5枚 木香6克 陳皮6克甘草6克 飴糖1匙(沖)
三.肝郁氣滯治則: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加減:胃部發(fā)冷,加吳茱萸6克、干姜6克;吞酸曖氣,加左金丸6克(包煎);嘔吐,加姜半夏10克、陳皮6克;舌膩胃脹,加神曲10克、雞內(nèi)金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疏肝解郁,理脾透熱之方。方中柴胡疏肝透熱;白芍養(yǎng)肝斂陰,和營止痛;積殼、香附、陳皮疏肝理氣,燥濕和中,川芎活血行氣。
處方舉例:
柴胡6克 香附10克 白芍10克 枳殼6克青皮6克 川??子10克 木香6克 延胡索10克 香橡皮10克 甘草6克
6,肝炎有什么好方子阿
豬肝粥可以治肝炎,準(zhǔn)備豬肝、硬米各100克,蔥花、姜絲、鹽、香油、醬油各適量。先將豬肝切細絲,然后豬肝、姜絲用醬油浸泡,接將米加水下鍋旺火煮沸,再該文火熬煮,待粥熟放入豬肝末,稍煮片刻放入香油,蔥花即成。功效。補肝明目,用于急性肝炎、肝炎都是要慢慢調(diào)理的,如果都疼了,就已經(jīng)很嚴重了,要抓緊治療大三陽;
西醫(yī)治療【進口藥】三年許治療有【個別】轉(zhuǎn)化為小三陽的。
雖然,嘴硬的西醫(yī)說目前全世界不能治療痊愈乙肝。【實驗室,實癥=沒有拿出可以治療痊愈證明】
看當(dāng)?shù)刂嗅t(yī)治療3年許可能徹底治療痊愈,【乙肝】
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方子。
不存在偏方,秘方,祖?zhèn)靼舜t(yī)絕招。
當(dāng)?shù)刂嗅t(yī);
因地,因時,因人,四診合參診斷下處方。“中醫(yī),你看了嗎”互動報道推出后廣受關(guān)注。許多讀者紛紛來電、或在網(wǎng)上留言,詢問:到底什么病用中醫(yī)治療效果更好?對此,本報專訪了我省中醫(yī)優(yōu)勢病種研究推廣中心的具體負責(zé)人、省中醫(yī)院醫(yī)務(wù)科科長毛威教授。
“中醫(yī)能夠治療的疾病非常多,幾乎涉及所有領(lǐng)域,不過,中醫(yī)有明顯優(yōu)勢的主要集中在八大領(lǐng)域?!泵f。
這八大領(lǐng)域包括:
——功能性疾病,如頭暈?zāi)垦?、疲倦無力、心悸、失眠、健忘、無名發(fā)熱等,但經(jīng)西醫(yī)化驗、透視、拍片卻無法診斷的毛病;
——病毒感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大多數(shù)病毒感染疾病用抗生素沒多大效果,而中藥由于療效肯定、毒副作用小、顯示出了獨特的優(yōu)勢;
——婦科疾病,包括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經(jīng)前期、更年期綜合征,對這類病,西醫(yī)往往采用激素療法,不僅有副作用且容易復(fù)發(fā),而中醫(yī)調(diào)理采用扶脾、固腎、調(diào)氣血等方劑,療效獨特,可起到與西醫(yī)診治互補的作用;
——慢性病和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康復(fù),如慢性消化道、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中風(fēng)后遺癥,冠心病,高脂血癥、糖尿病、耳目失聰?shù)壤夏耆顺R姴〉姆乐魏涂祻?fù)等;
——原因不明或病因復(fù)雜的疾病,目前,很多重大疾病,西醫(yī)尚未找到特效藥物或方法,如艾滋病、癌癥、戒毒的防止復(fù)吸等。這些疾病大多都原因不明、病變復(fù)雜,中醫(yī)藥采取整體動態(tài)的綜合調(diào)節(jié)方法,思路可供借鑒,從本質(zhì)而言這也是中醫(yī)藥優(yōu)勢的方面之一。中醫(yī)治療腫瘤是從整體提高人體的綜合抗病能力與機能恢復(fù)能力,減少病痛,提高生活質(zhì)量,延長存活期,減少放療、化療的副作用,增強其療效。
——對西藥有過敏反應(yīng)的人。中藥的副作用比化學(xué)藥物小,因為它的起源和發(fā)展與人類尋找食物的過程密切相關(guān),所以有“藥食同源”一說。
此外,還有精神疾病、皮膚病等疾病,用中醫(yī)治療效果都比較不錯。
7,治肝炎的偏方
先講講認識誤區(qū),尤其是患者肝炎認識誤區(qū) (1)偏方治大病。偏方治大病的說法在我國較為普遍,遇到疑難雜癥,總有人會推薦使用偏方。偏方系由中藥組成,多出自民間,主創(chuàng)人員未必都有合法的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所售偏方多秘而不宣,藥物組成不詳,其中是否含有有效治療肝炎藥物不得而知。偏方未經(jīng)任何藥監(jiān)部門審核,也無批準(zhǔn)使用文號。偏方之所以有人青睞,是由于傳說治驗過不少肝炎病例,其實,這些病例來源多不可靠,或憑空而造;或無權(quán)威醫(yī)院驗證;或系部分急性乙肝自限自愈病例;或?qū)僬`診或假陽性病列。在臨床中,見到大量因為使用偏方導(dǎo)致病情加重或惡化的情況,為求出奇療效,偏方中往往會加入一些攻毒的藥物,或加大某些藥物的常規(guī)用量,所以,患者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不可盲目使用偏方。 (2)新藥、貴藥就是好藥。不少患者認為新藥、貴藥才能治大病,便宜無好貨,一旦得知出了新藥、進口了新藥,想方設(shè)法也要試一試。治來治去,效果不佳。抗病毒藥物多系進口,前期實驗或臨床研究都在國外進行,初步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肝炎效果良好,但是,長期效果還是未知數(shù),有許多藥物國外尚未大量用于臨床,或者說療效尚未公認,抗病毒西藥治療歐美人的肝炎療效明顯,可是用于治療我國肝炎患者時,往往療效不佳,表現(xiàn)出明顯的“水土不服”,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我國肝炎患者多來自有明顯家族血親傾向的垂直傳播,用專業(yè)術(shù)語說,就是所謂免疫耐受,細胞整合等等;而歐美人的肝炎多來自于后天的平等感染,感染時間相對較短,病毒相對來說“根基浮線”,用藥容易奏效。②我國肝炎患者與歐美的病毒亞型有著明顯的不同;我國肝炎患者病毒具有明顯的高異性,病毒在藥物的壓力,發(fā)生變異,產(chǎn)生抗藥、耐藥性,病毒攜帶時間越長,變異的機會就越大。 (3)廣告宣傳的藥物,療效神奇。目前批準(zhǔn)上市的肝炎藥物多系中藥復(fù)方制劑,是治療肝炎輔助用藥,患者往往被廣告宣傳內(nèi)容中的拔高或夸大用語所蒙騙,把其看成為無所不治的神藥?;颊咭欢ㄒ潇o對待,不要輕易使用,應(yīng)該先去正規(guī)醫(yī)院,向肝病專家咨詢后再說。 (4)治療肝炎的目的就是“陽轉(zhuǎn)陰”。在不少患者的心目中,治療的根本目的就是讓病毒指標(biāo)轉(zhuǎn)陰,即所謂的“大三陽”、“小三陽”全部轉(zhuǎn)陰,誤認為只要病毒指標(biāo)轉(zhuǎn)陰了,肝炎才算是治好了。這一誤解帶來了許多問題:一是患者四處尋找轉(zhuǎn)陰良方,但用藥后往往令人失望,或是偶有一、二項指標(biāo)轉(zhuǎn)陰,但好景不長,出現(xiàn)反復(fù)。有的患者經(jīng)過治療,“大三陽”確實轉(zhuǎn)為了“小三陽”,照理來說,病情應(yīng)該好轉(zhuǎn),但是,事實卻相反,病情進一步惡化。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說明上述病毒轉(zhuǎn)陰帶來了不良的后果,這些陰轉(zhuǎn)大都是病毒變異造成的,病毒變異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變異的后果也是相當(dāng)復(fù)雜的 繼續(xù),講講治療: 1、最重要的是休息,比一切藥物治療都重要。按時起居,切忌熬夜過勞。 2、飲食上多補充維生素、蛋白質(zhì),清淡飲食,避免高脂飲食以免發(fā)生脂肪肝加重肝損害。忌酒。忌肝損藥物、食物。 3、一般保肝治療:市面上存在豐富的保肝藥,多為中成藥,常見的如益肝靈、甘草甜素、苦參素等。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并不一定需要保肝藥物治療。肝功能異常患者則需合理應(yīng)用保肝藥,切記用藥并非“多多益善”,那只會加重肝臟負擔(dān)。建議在傳染科(或消化科)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 4、抗病毒治療:藥物臨床上經(jīng)驗比較豐富的為干擾素和賀普丁,均有其適應(yīng)癥(在次和抗病毒治療不多說),應(yīng)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 5、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如胸腺肽等,價格昂貴,由患者視經(jīng)濟狀況而選擇。 6、中藥治療:祖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xué)有其神妙的治療、保健效果,但如上所說,不可盲目偏信偏方,應(yīng)在經(jīng)驗豐富的??浦嗅t(yī)指導(dǎo)下用藥。
8,中藥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有什么好的方子
1、專方專藥
岡部和彥[17]用小柴胡湯提取劑治療5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結(jié)果患者的AST、ALT、r - GT、TTT、ZTT均顯著降低,血清白蛋白顯著升高。山本孝之[18]用人參養(yǎng)榮湯治療日本高齡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平均72歲),結(jié)果11例患者中有8例自覺癥狀改善,但未見HCVRNA陰轉(zhuǎn)。田北雅夫[19]用小柴胡湯加白術(shù)茵陳黃芪煎劑治療1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結(jié)果全部患者在服藥后的第37個月起轉(zhuǎn)氨酶顯著下降,持續(xù)1年,其中5例顯效, 4例有效, 7例無效,抗-HCV水平較低的患者轉(zhuǎn)氨酶下降更為明顯。劉秀英等[20]采用侗藥松梔丸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結(jié)果血清學(xué)標(biāo)志物抗-HCV的轉(zhuǎn)陰率為33·9%,且ALT復(fù)常率高,癥狀體征改善明顯,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yīng)。張紹輝等[21]采用三草參湯(白花蛇舌草30g,雞骨草35g,虎杖、太子參、丹參各20g,黃芪25g,苦參、茯苓、生地、赤芍各15g,柴胡、枸杞子、五味子各10g,甘草5g)治療丙型肝炎可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使ALT活力顯著下降,抑制肝組織纖維增生功能,提高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黃朝陽[22]采用自擬丙肝康方(西洋參、五味子、黃芪、山豆根、生苡仁、虎杖等)治療本病32例。結(jié)果提示:本方具有改善肝功能,增強病體抗病能力,誘發(fā)機體產(chǎn)生干擾素抑制或清除HCV的作用。蘇保亮等[23]觀察復(fù)方丹芪顆粒劑和甘利欣膠囊對慢性丙肝的療效,結(jié)果丙肝患者的肝功能復(fù)常率均有較好的療效,但在抗纖維化療效方面復(fù)方丹芪顆粒劑明顯優(yōu)于甘利欣膠囊,顯示了復(fù)方丹芪顆粒劑治療肝纖維化的獨特療效。亦證實復(fù)方丹芪顆粒是對于肝纖維化具有顯著的阻斷和逆轉(zhuǎn)作用。楊沈秋等[24]運用純中藥制劑肝樂膠囊(柴胡、茯苓、白術(shù)、澤瀉、生地、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鱉甲、丹參、郁金、黃芪、枸杞子、白芍、茵陳、太子參、山茱萸等)治療丙型肝炎,通過臨床觀察基本痊愈9例,顯效19例,好轉(zhuǎn)2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3%。殷杰等[25]使用丙肝寧沖劑(由水牛角、虎杖、大黃、赤芍等組成)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療效已與干擾素相當(dāng)。
2、中西醫(yī)藥聯(lián)合治療
劉文斗等[26]應(yīng)用愈肝膠囊(含麝香、人工牛黃、水蛭、紫河車等)聯(lián)合α-2b干擾素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個月后肝功能指標(biāo)明顯改善,以透明質(zhì)酸(HA)的改善最為顯著,對患者納差、乏力、腹脹、脅痛等臨床癥狀改善較為明顯, HCV-RNA陰轉(zhuǎn)率為59·65%。張博等[27]運用加味逍遙散聯(lián)合rIFNα1b治療慢性丙型肝炎,證明能減輕rIFNα1b的副作用,改善臨床癥狀,提高HCV陰轉(zhuǎn)率,增強其遠期療效。郭華等[28]證實漢方藥小柴胡湯可減輕干擾素治療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副作用,合用小柴胡湯還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dān)。陸家武[29]用中藥結(jié)合干擾素治療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對照組用干擾素。中藥采用辨證論治,分肝郁脾虛型(用柴胡15g,茯苓12g,生白術(shù)、黨參、杭白芍各10g,炒枳殼、焦山梔、郁金各6g,甘草5g)、熱毒內(nèi)蘊型(用紫草、虎杖、連翹各12g,元參、山梔各12g,生地、丹皮、赤芍各10g,郁金6g,甘草5g)、肝郁血瘀型(用柴胡、川芎各12g,紅花、茜草各9g,赤芍10g,香附6g,甘草5g)、脾腎陽虛型(用炒黨參、大熟地各15g,紫河車30g,枸杞子、鹿角片、菟絲子各10g,杜仲、牛膝各12g,炙甘草5g),結(jié)果治療組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均較對照組高。鄧鐵濤教授[30]研制的中藥制劑肝舒膠囊(太子參、茯苓、白術(shù)、川萆、楮實子、丹參、珍珠草、白芍、白花蛇舌草等)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結(jié)果表明,中藥制劑肝舒膠囊可提高干擾素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療效,且有助于減少復(fù)發(fā)。王麗等[31]將中藥制劑苦參素與干擾素聯(lián)合應(yīng)用治療丙型肝炎,結(jié)果提示:具有抗病毒、免疫調(diào)控的雙重作用,明顯提高抗病毒療效;丙肝病毒復(fù)制指標(biāo)陰轉(zhuǎn)后的反跳率較單獨運干擾素的反跳率低,有利于病情的穩(wěn)定;兩者聯(lián)合應(yīng)用減少了干擾素致粒細胞下降的不良反應(yīng),利于干擾素的長程應(yīng)用。張如坤等[32]研究亦證實聯(lián)合用藥在改善自覺癥狀、降酶、清除病毒等方面具有互補和協(xié)同作用,從而提高了干擾素的治療效果。高志良等[33]采用α-2b干擾素聯(lián)合利巴韋林(病毒唑),輔以中藥黃芪、山豆根等治療丙型肝炎2例,治療1年,療效確切。治療期間肝功能及肝纖維化指標(biāo)明顯好轉(zhuǎn),一直維持到隨訪3年6個月時間。張道運[34]采用自擬愈丙湯(黃芪、炒白術(shù)、半枝蓮各20g,郁金12g,當(dāng)歸、苦參、甘草各10g,金銀花、丹參各30g,茯苓40g,地鱉蟲15g,黃芩、大黃各6g)配合干擾素治療本病,觀察到此方法可以提高機體清除病毒能力,促進肝功能的改善和修復(fù)。
3、其他中醫(yī)治療方法
小椋加枝[35]認為針灸治療的免疫學(xué)作用,主要作用于Th1、Th2細胞,運用針灸手法增加Th1細胞可增強對病毒的攻擊力。斯旭平[36]采用干擾素足三里穴位注射,通過針刺和藥物相結(jié)合,使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顯著提高,雖然IFN用量比常規(guī)明顯減少,但由于藥物對穴位的持久感應(yīng),使臨床療效提高,毒副作用減少,藥品費用下降
9,降肝火的中藥方
肝火是肝陽的表現(xiàn)形式,“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氣屬于陽,肝氣就是指肝的陽氣,通俗地說就是肝功能的外在表現(xiàn)。它在正常狀態(tài)下是維持肝臟各項功能的原動力。 肝火旺是指肝氣亢盛之熱象,多因七情過極、肝陽化火或肝經(jīng)蘊熱所致:可表現(xiàn)為肝臟之熱,又可表現(xiàn)為肝經(jīng)之熱。肝為“將軍之官,罷極之本”“體陰而用陽”,若肝火旺盛,可見頭暈、面紅、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邊尖紅、脈弦數(shù),甚或昏厥、發(fā)狂、嘔血等。 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 肝火上炎:是指肝火病癥中表現(xiàn)為上部有熱象或具有上沖性特點者,如頭暈、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邊尖紅。甚或昏厥、發(fā)狂、嘔血等。中醫(yī)認為火有“火性炎上”的特點,因此多表現(xiàn)為人體上半身的病癥。治宜疏肝降火為主,可用天麻鉤藤飲等。 2 肝火不得臥:見于《病因脈治》卷三,指肝火侵擾所致的失眠。多由思慮過度,惱怒傷肝,氣火拂逆,或肝血耗傷,神失所守而成。因“肝藏魂”,肝火旺則神不守舍。癥見夜臥不寧,善驚,口渴多飲,脅肋時脹,或小腹季脅引痛,痛連陰器,脈弦數(shù)。洽宜疏肝清火為主,可用疏肝散等方。 3 肝火耳聾耳鳴:見于《醫(yī)學(xué)元要·耳》,耳聾之因于肝火上攻,致耳鳴善怒、面赤、口苦脅痛、耳竅脹塞、脈弦者。因肝腎同源,腎開竅于耳,故肝火可致耳聾。治宜清肝降火,可用龍膽瀉肝湯等方。 4 肝火眩暈:眩暈的一種,見于《證治匯補·眩暈》。由于腎水虧少,肝膽相火上炎所致。癥見頭暈頭痛,面紅升火,口苦目赤,舌質(zhì)紅,脈弦數(shù)??梢娪诂F(xiàn)代高血壓病、腦動脈粥樣硬化癥等。因肝開竅于目,肝經(jīng)上行于巔頂。偏火旺者,宜以清肝瀉火為主,用龍膽瀉肝湯;偏陰虛者,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地黃丸。 5 肝火月經(jīng)先期:經(jīng)行先期證型之一。出自《婦人良方》,病因郁怒傷肝,肝郁化熱,熱擾沖任,迫血妄行所致。癥見經(jīng)行先期,經(jīng)量時多時少,色紅或紫,或有淤塊,乳房及小腹脹痛,煩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熱,方用丹枙逍遙散加減。 6 肝熱自汗:自汗之一,見于《證治匯補·汗病》。因肝熱所致,常兼見口苦多眠。治宜清肝斂汗,可用逍遙散加減。 7 肝熱惡阻:惡阻證型之一,因孕后血聚養(yǎng)胎,沖脈氣盛,沖氣挾肝胃之氣上逆所致。多見于平時性情急躁的婦女,癥見嘔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暈、¨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嘔,可用加味溫膽湯(陳皮、制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實、竹茹、黃芩、黃連、蘆根、麥冬)。 8 肝火頭痛:頭痛病證之因肝火上擾所致,見于《類證治裁·頭痛》,“內(nèi)風(fēng)擾巔者筋惕,肝陽上冒,震動髓?!?、癥見頭角及巔頂掣痛,眩暈煩躁,易怒,睡眠不寧,脈弦等。治宜平肝潛陽為主,用天麻鉤藤飲、珍珠母丸等,若兼肝膽火盛者可予龍膽瀉肝湯或當(dāng)歸龍薈丸等。 以上只是臨床常見的病癥,若見其他辨證屬于肝火偏旺者,均可參考以上類型治療,同時也應(yīng)注意對兼癥的治療。單味藥食療方 1)山楂 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每日9-15克煎服或泡水。適用于高血壓病或兼患高脂血癥、冠心病者。 2)菊花 有降壓明目作用。每日服用6-12克,可長期代茶飲用。適用于肝火上炎或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 3)芹菜 本品所含芹菜素有降壓作用。鮮芹菜250克,切細絞汁,每日分2次服;或以鮮芹菜30-60克煎湯服(不宜久煎)。適用于肝火上炎或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 4)洋蔥 有防治高血壓的作用??蓳v汁飲用或炒菜食用。 5)大蒜 所含大蒜甙能降低血壓??缮?、煨食、煮粥、煎湯或搗泥丸服。 6)胡蘿卜 可生食,或煮食、煎湯、絞汁服。 7)薺菜 宜鮮品絞汁或煎湯服,亦可炒食。適用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壓病。常用量為每次30-60克。 8)昆布 所含海帶氨酸有降壓作用。一般每日服15-60克??芍笫郴蚣鍦嗫扇胪?、散。 9)草菇 宜鮮品煮食或炒食。常用量為每次30-60克。 10)其他 銀耳、黑木耳、茭白、蘋果、梨、柿、橘等,均可選擇食用。此外,玉米須煎水飲服,亦有降壓、利尿作用。 復(fù)方藥食療方 1)山楂菊花代茶飲 山楂12、杭菊花9克,開水沏,代茶飲。高血壓病或兼高脂血、冠心病者均可常服。肝火上炎型、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亦可配用。 2)菊槐綠茶飲 杭菊花、槐花各3-6克,綠茶3克,開水沏,代茶飲。適應(yīng)癥同山楂菊花代茶飲。 3)雪羹湯 荸薺、海蜇頭各100-200克,煮湯,每日分2-3次服。適用于高血壓病而兼見痰濁表現(xiàn)者,臨床以眩暈、頭痛、胸脘滿悶或有嘔惡痰涎、舌苔白膩、脈弦滑為特征。 4)雙耳湯 銀耳、黑木耳各9-12克,以溫水浸泡,洗凈后,放入碗中,加適量水和冰糖,置鍋中蒸1小時后取出,吃銀耳、黑木耳,飲湯。每日1-2次。適用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或兼有眼底出血者,以肝腎陰虛型尤為適宜。 5)芹菜大棗湯 鮮芹菜(下部莖段)60克、大棗30克,加水適量煎湯服。每日分2次服用,可連續(xù)服1個月以上。 6)山楂決明湯 山楂、決明子各15-30克,加水適量,煎湯服,或開水沏代茶飲。適用于高血壓病合并高脂血癥又兼便秘者。大便不秘結(jié)時,決明子量宜酌減。 7)玉米須龜湯 將龜1只(500克以上),放入盆中,倒入熱水,待排盡尿,洗凈,去頭足,除內(nèi)臟,放入沙鍋內(nèi),將洗凈的玉米須120克也放入沙鍋,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開,再用文火慢煮至熟透。食龜肉,飲湯。適用于肝腎陰虛型高血壓病。 8)菊花山楂粥 干菊花(去蒂)、山楂片各9-12克,研為粉末。以粳米45-60克,冰糖少許,加水500毫升,煮至米開而湯未稠時,調(diào)入菊花、山楂末,然后改文火煎煮片刻,粥稠火停,蓋緊燜5分鐘,待稍溫服食,每日1-2次。高血壓病或合并高脂血癥、冠心病者均可服用,冬季停服。 9)海帶綠豆湯 綠豆90克,海帶45克,加水及冰糖適量,煮開后改文火,待綠豆、海帶煮爛,食用。常服有預(yù)防高血壓病、高脂血癥之功效。肝火是肝陽的表現(xiàn)形式,“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氣屬于陽,肝氣就是指肝的陽氣,通俗地說就是肝功能的外在表現(xiàn)。它在正常狀態(tài)下是維持肝臟各項功能的原動力。 肝火旺是指肝氣亢盛之熱象,多因七情過極、肝陽化火或肝經(jīng)蘊熱所致:可表現(xiàn)為肝臟之熱,又可表現(xiàn)為肝經(jīng)之熱。肝為“將軍之官,罷極之本”“體陰而用陽”,若肝火旺盛,可見頭暈、面紅、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邊尖紅、脈弦數(shù),甚或昏厥、發(fā)狂、嘔血等。 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 肝火上炎:是指肝火病癥中表現(xiàn)為上部有熱象或具有上沖性特點者,如頭暈、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邊尖紅。甚或昏厥、發(fā)狂、嘔血等。中醫(yī)認為火有“火性炎上”的特點,因此多表現(xiàn)為人體上半身的病癥。治宜疏肝降火為主,可用天麻鉤藤飲等。 2 肝火不得臥:見于《病因脈治》卷三,指肝火侵擾所致的失眠。多由思慮過度,惱怒傷肝,氣火拂逆,或肝血耗傷,神失所守而成。因“肝藏魂”,肝火旺則神不守舍。癥見夜臥不寧,善驚,口渴多飲,脅肋時脹,或小腹季脅引痛,痛連陰器,脈弦數(shù)。洽宜疏肝清火為主,可用疏肝散等方。 3 肝火耳聾耳鳴:見于《醫(yī)學(xué)元要·耳》,耳聾之因于肝火上攻,致耳鳴善怒、面赤、口苦脅痛、耳竅脹塞、脈弦者。因肝腎同源,腎開竅于耳,故肝火可致耳聾。治宜清肝降火,可用龍膽瀉肝湯等方。 4 肝火眩暈:眩暈的一種,見于《證治匯補·眩暈》。由于腎水虧少,肝膽相火上炎所致。癥見頭暈頭痛,面紅升火,口苦目赤,舌質(zhì)紅,脈弦數(shù)。可見于現(xiàn)代高血壓病、腦動脈粥樣硬化癥等。因肝開竅于目,肝經(jīng)上行于巔頂。偏火旺者,宜以清肝瀉火為主,用龍膽瀉肝湯;偏陰虛者,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地黃丸。 5 肝火月經(jīng)先期:經(jīng)行先期證型之一。出自《婦人良方》,病因郁怒傷肝,肝郁化熱,熱擾沖任,迫血妄行所致。癥見經(jīng)行先期,經(jīng)量時多時少,色紅或紫,或有淤塊,乳房及小腹脹痛,煩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熱,方用丹枙逍遙散加減。 6 肝熱自汗:自汗之一,見于《證治匯補·汗病》。因肝熱所致,常兼見口苦多眠。治宜清肝斂汗,可用逍遙散加減。 7 肝熱惡阻:惡阻證型之一,因孕后血聚養(yǎng)胎,沖脈氣盛,沖氣挾肝胃之氣上逆所致。多見于平時性情急躁的婦女,癥見嘔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暈、¨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嘔,可用加味溫膽湯(陳皮、制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實、竹茹、黃芩、黃連、蘆根、麥冬)。 8 肝火頭痛:頭痛病證之因肝火上擾所致,見于《類證治裁·頭痛》,“內(nèi)風(fēng)擾巔者筋惕,肝陽上冒,震動髓?!?、癥見頭角及巔頂掣痛,眩暈煩躁,易怒,睡眠不寧,脈弦等。治宜平肝潛陽為主,用天麻鉤藤飲、珍珠母丸等,若兼肝膽火盛者可予龍膽瀉肝湯或當(dāng)歸龍薈丸等。 以上只是臨床常見的病癥,若見其他辨證屬于肝火偏旺者,均可參考以上類型治療,同時也應(yīng)注意對兼癥的治療。1、夏枯草說到夏枯草,或許大家一點都不陌生,一味清熱去火的常用中草藥。也在許多夏日涼茶制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廣東的涼茶,夏枯草是重要原料。其實,夏枯草的功效遠遠不止清熱去火這么簡單。夏枯草性寒、味甘辛、微苦,入肝、膽經(jīng)。具有化痰止咳、消腫祛瘀、降血壓的功效。夏枯草煮水喝,可起到清肝火、降血壓之功效,適于體內(nèi)干熱、熬夜后出現(xiàn)頭暈、頭痛及眼紅者服用。也可以用其和瘦肉一并熬成粥。具體做法是用夏枯草10克、豬瘦肉50-100克與適量的水一起煲,煮至肉熟后,再加鹽少許調(diào)味,吃肉喝汁,每日1次。2、菊花菊花富含維生素A,是保護眼睛健康的重要物質(zhì),也是中醫(yī)治療各種眼疾的良藥。菊花茶能讓人頭腦清醒、雙目明亮,還有養(yǎng)肝護肝的功效,特別對肝火旺、用眼過度導(dǎo)致的雙眼干澀有較好的療效。經(jīng)常覺得眼睛干澀的人,尤其是常使用電腦的人,不妨多喝些菊花茶。去肝火推薦枸杞菊花茶,枸杞子、菊花適量,開水沖泡飲用。除養(yǎng)眼外,還適用于血虛兼有肝熱的干眼患者。3、柴胡柴胡性涼、微寒,入肝、膽二經(jīng),有和解退熱、護肝解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肝經(jīng)郁火、內(nèi)傷脅痛、瘧疾、口苦目眩等證。中醫(yī)治療傳染性肝炎的肝氣郁滯型所用的柴胡疏肝散,其主要成分就是柴胡。常喝柴胡粥,同樣可起到促進機體免疫、利膽、護肝等功效。常喝柴胡粥可護肝。柴胡10克,大米100克,白糖2湯匙。將柴胡洗凈放入鍋里,加清水適量,煎煮后取汁液,加入大米煮粥。等米熟透放入白糖,再煮一會兒。需要注意的是,肝陽上亢、肝風(fēng)內(nèi)動、陰虛火旺及上逆者應(yīng)忌用或慎用。4、桑葉新鮮脆嫩的桑葉既能清涼解毒又能補充體內(nèi)的元素,具有散風(fēng)除熱、清肝明目的功效。此外,由于粗纖維多,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有效地緩解體內(nèi)毒素堆積現(xiàn)象。桑葉味苦性寒,有疏散風(fēng)熱、潤肺潤燥功效,一種藥物兼有清、潤兩種功效實在難得??梢赃x用干桑葉30克泡水,每日一次,也可以與梨皮、杏仁共煮,熬成湯當(dāng)作茶喝,既可防治感冒,又能養(yǎng)生。5、蒲公英吃點鮮蒲公英可以敗肝火。蒲公英又名蒲公草、尿床草、奶汁草,為菊科多年生藥食兩用的植物,性寒,味甘微苦,入肝、胃經(jīng),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堿、有機酸、菊糖、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的功效。蒲公英通常是下水焯過苦味之后,用點蒜末、生抽、香醋、香油、鹽拌了端上來的。這時的蒲公英清香怡人,非常祛火,吃了以后,身體里面頓覺清爽了不少。如果肝火旺、有肝炎者不妨在春天多吃些蒲公英。6、薄荷薄荷葉清爽可口,有清心明目、解毒敗火、疏風(fēng)散熱、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等多種保健功效。用薄荷泡茶喝,可以利用薄荷中薄荷醇、薄荷酮的疏風(fēng)清熱作用,而且泡茶喝之有清涼感,是清熱利尿的良藥。薄荷除了用來泡茶外,還可以和豆腐一起烹炒,或者與鯽魚一起煲湯。需要提醒的是,有夜間盜汗、煩躁不安、皮膚瘙癢、吹風(fēng)容易感冒等癥狀的人以及脾胃虛寒、腹瀉者要少吃。7、龍膽草龍膽草為清熱燥濕類中藥,性苦味寒,歸肝、膽經(jīng),有清肝膽濕熱、瀉下焦郁火的功效,始載于《神龍本草經(jīng)》就列為中品,在我國入藥歷史已十分悠久。推薦龍膽草粥的做法。龍膽草10克,竹葉20克,白米100克。先用水煎龍膽草、竹葉,取汁加入白米煮成粥,代早餐食。龍膽草瀉肝降火,竹葉清心除煩。適用于失眠兼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小便黃、大便秘結(jié),屬于肝郁化火者。8、甘草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瀉火解毒等作用,是防暑降溫的佳品。具體來說,生甘草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而熟甘草能入中焦,有補中益氣的作用。如果您是平素愛上火的體質(zhì),一到秋天就出現(xiàn)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問題,可以選生甘草2-3片,菊花5-6朵,用開水沖泡代茶飲,即成一杯溫潤去火的甘草菊花茶。9、梔子梔子雖有顯著的清火作用,但它味苦性寒,苦寒藥容易傷胃,所以古代醫(yī)學(xué)家采用煮粥服食的方法,既可達到清熱毒治目疾的效果,又能減輕對胃的不良的刺激。這就是梔子仁粥的妙用。梔子仁3~5克,粳米1~2兩。將梔子仁碾成細末,先煮粳米為稀粥,待粥將成時,調(diào)入梔子末稍煮即可。清熱,瀉火,適用于目赤腫痛,急性眼結(jié)膜炎,黃疸性肝炎,膽囊炎。10、金銀花金銀花被譽為是名副其實的“降火英雄”。相對于各種降火食材、中草藥來說,為什么金銀花的降火功效尤其突出呢?這是因為在金銀花的體內(nèi)含著一種重要的物質(zhì)“木犀草苷”。將金銀花的花、葉加水,先用猛火,后用小火煮三分鐘,濾出湯汁加冰糖后飲用??梢郧鍩帷⒔馐?。以金銀花為主的“雙花飲”,適用于風(fēng)熱感冒、發(fā)熱頭痛、口渴等癥。1、夏枯草說到夏枯草,或許大家一點都不陌生,一味清熱去火的常用中草藥。也在許多夏日涼茶制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廣東的涼茶,夏枯草是重要原料。其實,夏枯草的功效遠遠不止清熱去火這么簡單。夏枯草性寒、味甘辛、微苦,入肝、膽經(jīng)。具有化痰止咳、消腫祛瘀、降血壓的功效。夏枯草煮水喝,可起到清肝火、降血壓之功效,適于體內(nèi)干熱、熬夜后出現(xiàn)頭暈、頭痛及眼紅者服用。也可以用其和瘦肉一并熬成粥。具體做法是用夏枯草10克、豬瘦肉50-100克與適量的水一起煲,煮至肉熟后,再加鹽少許調(diào)味,吃肉喝汁,每日1次。2、菊花菊花富含維生素A,是保護眼睛健康的重要物質(zhì),也是中醫(yī)治療各種眼疾的良藥。菊花茶能讓人頭腦清醒、雙目明亮,還有養(yǎng)肝護肝的功效,特別對肝火旺、用眼過度導(dǎo)致的雙眼干澀有較好的療效。經(jīng)常覺得眼睛干澀的人,尤其是常使用電腦的人,不妨多喝些菊花茶。去肝火推薦枸杞菊花茶,枸杞子、菊花適量,開水沖泡飲用。除養(yǎng)眼外,還適用于血虛兼有肝熱的干眼患者。3、柴胡柴胡性涼、微寒,入肝、膽二經(jīng),有和解退熱、護肝解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肝經(jīng)郁火、內(nèi)傷脅痛、瘧疾、口苦目眩等證。中醫(yī)治療傳染性肝炎的肝氣郁滯型所用的柴胡疏肝散,其主要成分就是柴胡。常喝柴胡粥,同樣可起到促進機體免疫、利膽、護肝等功效。常喝柴胡粥可護肝。柴胡10克,大米100克,白糖2湯匙。將柴胡洗凈放入鍋里,加清水適量,煎煮后取汁液,加入大米煮粥。等米熟透放入白糖,再煮一會兒。需要注意的是,肝陽上亢、肝風(fēng)內(nèi)動、陰虛火旺及上逆者應(yīng)忌用或慎用。4、桑葉新鮮脆嫩的桑葉既能清涼解毒又能補充體內(nèi)的元素,具有散風(fēng)除熱、清肝明目的功效。此外,由于粗纖維多,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有效地緩解體內(nèi)毒素堆積現(xiàn)象。桑葉味苦性寒,有疏散風(fēng)熱、潤肺潤燥功效,一種藥物兼有清、潤兩種功效實在難得??梢赃x用干桑葉30克泡水,每日一次,也可以與梨皮、杏仁共煮,熬成湯當(dāng)作茶喝,既可防治感冒,又能養(yǎng)生。5、蒲公英吃點鮮蒲公英可以敗肝火。蒲公英又名蒲公草、尿床草、奶汁草,為菊科多年生藥食兩用的植物,性寒,味甘微苦,入肝、胃經(jīng),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堿、有機酸、菊糖、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的功效。蒲公英通常是下水焯過苦味之后,用點蒜末、生抽、香醋、香油、鹽拌了端上來的。這時的蒲公英清香怡人,非常祛火,吃了以后,身體里面頓覺清爽了不少。如果肝火旺、有肝炎者不妨在春天多吃些蒲公英。6、薄荷薄荷葉清爽可口,有清心明目、解毒敗火、疏風(fēng)散熱、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等多種保健功效。用薄荷泡茶喝,可以利用薄荷中薄荷醇、薄荷酮的疏風(fēng)清熱作用,而且泡茶喝之有清涼感,是清熱利尿的良藥。薄荷除了用來泡茶外,還可以和豆腐一起烹炒,或者與鯽魚一起煲湯。需要提醒的是,有夜間盜汗、煩躁不安、皮膚瘙癢、吹風(fēng)容易感冒等癥狀的人以及脾胃虛寒、腹瀉者要少吃。7、龍膽草龍膽草為清熱燥濕類中藥,性苦味寒,歸肝、膽經(jīng),有清肝膽濕熱、瀉下焦郁火的功效,始載于《神龍本草經(jīng)》就列為中品,在我國入藥歷史已十分悠久。推薦龍膽草粥的做法。龍膽草10克,竹葉20克,白米100克。先用水煎龍膽草、竹葉,取汁加入白米煮成粥,代早餐食。龍膽草瀉肝降火,竹葉清心除煩。適用于失眠兼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小便黃、大便秘結(jié),屬于肝郁化火者。8、甘草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瀉火解毒等作用,是防暑降溫的佳品。具體來說,生甘草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而熟甘草能入中焦,有補中益氣的作用。如果您是平素愛上火的體質(zhì),一到秋天就出現(xiàn)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問題,可以選生甘草2-3片,菊花5-6朵,用開水沖泡代茶飲,即成一杯溫潤去火的甘草菊花茶。9、梔子梔子雖有顯著的清火作用,但它味苦性寒,苦寒藥容易傷胃,所以古代醫(yī)學(xué)家采用煮粥服食的方法,既可達到清熱毒治目疾的效果,又能減輕對胃的不良的刺激。這就是梔子仁粥的妙用。梔子仁3~5克,粳米1~2兩。將梔子仁碾成細末,先煮粳米為稀粥,待粥將成時,調(diào)入梔子末稍煮即可。清熱,瀉火,適用于目赤腫痛,急性眼結(jié)膜炎,黃疸性肝炎,膽囊炎。10、金銀花金銀花被譽為是名副其實的“降火英雄”。相對于各種降火食材、中草藥來說,為什么金銀花的降火功效尤其突出呢?這是因為在金銀花的體內(nèi)含著一種重要的物質(zhì)“木犀草苷”。將金銀花的花、葉加水,先用猛火,后用小火煮三分鐘,濾出湯汁加冰糖后飲用。可以清熱、解暑。以金銀花為主的“雙花飲”,適用于風(fēng)熱感冒、發(fā)熱頭痛、口渴等癥。單味藥食療方 1)山楂 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每日9-15克煎服或泡水。適用于高血壓病或兼患高脂血癥、冠心病者。 2)菊花 有降壓明目作用。每日服用6-12克,可長期代茶飲用。適用于肝火上炎或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 3)芹菜 本品所含芹菜素有降壓作用。鮮芹菜250克,切細絞汁,每日分2次服;或以鮮芹菜30-60克煎湯服(不宜久煎)。適用于肝火上炎或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 4)洋蔥 有防治高血壓的作用??蓳v汁飲用或炒菜食用。 5)大蒜 所含大蒜甙能降低血壓。可生食、煨食、煮粥、煎湯或搗泥丸服。 6)胡蘿卜 可生食,或煮食、煎湯、絞汁服。 7)薺菜 宜鮮品絞汁或煎湯服,亦可炒食。適用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壓病。常用量為每次30-60克。 8)昆布 所含海帶氨酸有降壓作用。一般每日服15-60克??芍笫郴蚣鍦嗫扇胪?、散。 9)草菇 宜鮮品煮食或炒食。常用量為每次30-60克。 10)其他 銀耳、黑木耳、茭白、蘋果、梨、柿、橘等,均可選擇食用。此外,玉米須煎水飲服,亦有降壓、利尿作用。 復(fù)方藥食療方 1)山楂菊花代茶飲 山楂12、杭菊花9克,開水沏,代茶飲。高血壓病或兼高脂血、冠心病者均可常服。肝火上炎型、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亦可配用。 2)菊槐綠茶飲 杭菊花、槐花各3-6克,綠茶3克,開水沏,代茶飲。適應(yīng)癥同山楂菊花代茶飲。 3)雪羹湯 荸薺、海蜇頭各100-200克,煮湯,每日分2-3次服。適用于高血壓病而兼見痰濁表現(xiàn)者,臨床以眩暈、頭痛、胸脘滿悶或有嘔惡痰涎、舌苔白膩、脈弦滑為特征。 4)雙耳湯 銀耳、黑木耳各9-12克,以溫水浸泡,洗凈后,放入碗中,加適量水和冰糖,置鍋中蒸1小時后取出,吃銀耳、黑木耳,飲湯。每日1-2次。適用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或兼有眼底出血者,以肝腎陰虛型尤為適宜。 5)芹菜大棗湯 鮮芹菜(下部莖段)60克、大棗30克,加水適量煎湯服。每日分2次服用,可連續(xù)服1個月以上。 6)山楂決明湯 山楂、決明子各15-30克,加水適量,煎湯服,或開水沏代茶飲。適用于高血壓病合并高脂血癥又兼便秘者。大便不秘結(jié)時,決明子量宜酌減。 7)玉米須龜湯 將龜1只(500克以上),放入盆中,倒入熱水,待排盡尿,洗凈,去頭足,除內(nèi)臟,放入沙鍋內(nèi),將洗凈的玉米須120克也放入沙鍋,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開,再用文火慢煮至熟透。食龜肉,飲湯。適用于肝腎陰虛型高血壓病。 8)菊花山楂粥 干菊花(去蒂)、山楂片各9-12克,研為粉末。以粳米45-60克,冰糖少許,加水500毫升,煮至米開而湯未稠時,調(diào)入菊花、山楂末,然后改文火煎煮片刻,粥稠火停,蓋緊燜5分鐘,待稍溫服食,每日1-2次。高血壓病或合并高脂血癥、冠心病者均可服用,冬季停服。 9)海帶綠豆湯 綠豆90克,海帶45克,加水及冰糖適量,煮開后改文火,待綠豆、海帶煮爛,食用。常服有預(yù)防高血壓病、高脂血癥之功效。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nèi)容只是整理自網(wǎng)絡(luò)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