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用真菌研究,現(xiàn)在導師給我們兩個大方向讓我們選擇酶和藥食用真菌請
發(fā)布時間:2022-10-15 01:17
編輯:網絡
點擊:315
本文目錄一覽現(xiàn)在導師給我們兩個大方向讓我們選擇酶和藥食用真菌請2,藥用真菌的培育歷史和研究現(xiàn)狀是什么3,嵇汝運有研究食用真菌多糖保健食品嗎4,食用真菌對人類健康的好處5,食用真菌的品種6,真菌那種可以食用那些不能7,可食用的真菌有哪些加……
本文目錄一覽
1,現(xiàn)在導師給我們兩個大方向讓我們選擇酶和藥食用真菌請
我覺得酶會做得艱苦些??赡苁钱厴I(yè)后的就業(yè)面少-些。但專業(yè)性強些。藥食用真菌就反過來了。
2,藥用真菌的培育歷史和研究現(xiàn)狀是什么
(岳德超)藥用真菌,是指能作為藥物治療疾病以及具有滋補作用的一類真菌。我國利用真菌作為藥物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550年前,就有用“神曲”治療飲食停滯、胸膈滿悶、消化不良,用豆腐上生長的霉治療瘡癰等記載。我國最早的藥物書《神農本草經》(公元100—200年)及歷代其它本草書中就記載有茯苓、豬苓、雷丸、馬勃、靈芝、香菇、蟬花、冬蟲夏草、木耳等真菌藥物。這些藥用真菌經歷了上千年的醫(yī)療臨床實踐的考驗,至今仍在廣泛應用。據初步統(tǒng)計,全世界約有真菌25萬種左右,已知有藥效的約300余種。而人工培育作為藥物使用的,只有其中很少部分。近30年來,我國藥用真菌事業(yè)在不斷發(fā)展,尤其是1980年首屆全國藥用真菌學術會議以來,藥用真菌事業(yè)的發(fā)展更為迅速。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研究真菌類中草藥,已從真菌中發(fā)掘和開發(fā)出約30余種真菌藥物制劑應用于臨床。真菌類藥物安全有效。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一、藥用真菌培育的概況我國是世界上培育藥用真菌最早的國家。如早在800多年前,王禎(元)《農書》中就記載有香菇(蕈)的簡易栽培方法。主要是人工在樹桿上砍出花口,隨野生香菇孢子自然飄落接種感染長出香菇。這種方法曾傳至日本,約在300多年前,日本又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大約60多年前,被改用孢子水接種方法所代替?,F(xiàn)今已發(fā)展到采用純菌種全人工栽培方法。浙江省的龍泉、景寧、慶元是我國香菇栽培技術的發(fā)源地。1957年陳梅朋等,為了節(jié)約木材和克服產區(qū)的局限性,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開始采用木屑栽培香菇的研究,并于1960年初步獲得成功。近年來,全國各地區(qū)因地制宜,利用各種農副產品作為栽培香菇及其它多種藥用真菌的原料,其栽培方法也多種多樣,如野(室)外有坑道、蔭棚、溪溝等段木栽培,室內有瓶栽、袋栽、菌磚栽、盆栽等栽培方法,不僅大大提高了產量,質量也遠比老法栽培的要好。目前,江蘇已建成我國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福建古田已建成香菇生產半自動化車間。栽培生產量較大,我國香菇產量達世界產量的40%,已跨入世界香菇生產大國的行列。茯苓在我國也已有數(shù)百年的栽培歷史。如在《癸辛雜志》內就記載有“茯苓生于大松之根上矣。近世村民乃擇其小者,以大松根破而系于其中,而緊束之,使脂液滲入于內。然后擇地之沃者,坎而瘞之,三年乃取,則成大苓矣”。這種掘根后用原苓引種方法,現(xiàn)今在某些山區(qū)還常采用。在蘇頌(宋)《圖經本草》(公元1062年)上就記載有茯苓的采收方法:“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拔,于是掘土取之”。這與現(xiàn)今采挖茯苓的“鉆場法”是一致的。1970年以來,湖北、福建等地改革了用茯苓作種(肉引)培育的老方法,而采用純菌種菌絲(菌引)接種的新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F(xiàn)在正大力推廣人工接種(菌引)栽培法?,F(xiàn)今,全國已有許多省區(qū)進行茯苓的人工栽培,其中以安徽、河南、湖北、云南、四川、福建等省產量較大。我國栽培銀耳也是世界最早的國家。據記載,銀耳的栽培于1894年始于四川省通江縣,其后傳至貴州、湖北、陜西、福建等省。后來日本也仿效栽培。過去也是采用自然接種的老法栽培,產量低?,F(xiàn)今不僅分離出優(yōu)良的銀耳純菌種,而且還掌握了栽培銀耳的新技術。如在接種銀耳純菌種以后,還需接種適當比例的銀耳伴生菌——香灰菌絲,一般比例為1000∶1較好。其栽培方法除段木栽培外,還研究成功并大量推廣瓶栽、菌床栽、塑料袋栽等方法,產量得到很大的提高?,F(xiàn)在全國各地都有銀耳栽培。不僅滿足了臨床的需要,亦為藥理、化學等研究創(chuàng)造了條件。靈芝的栽培,首載于清《花鏡》(公元1688年)一書內。目前,國內不少地區(qū)從事靈芝的瓶栽和段木栽培,并已發(fā)展至固體和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豬苓過去全靠野生資源提供藥用,山西古縣、陜西秦嶺有關單位,經過幾年努力取得了野生變家栽的初步經驗,云南省近幾年在開展室內人工分離培養(yǎng)菌核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并研制出豬苓的水培法,1980年初步獲得成功。1956—1959年間,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在麥角菌的人工接種栽培方面開展了研究工作并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又曾先后研究成功固體及液體培養(yǎng)麥角菌的方法,同時也曾對茯苓菌進行發(fā)酵培養(yǎng)的探索性研究,在瓶內培養(yǎng)形成菌核。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蟲草的人工培養(yǎng)技術、工藝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980年日本矢秋信夫報道了蟲草屬中80個種的人工培養(yǎng),對含蟲草菌素成分的蛹蟲草的人工培養(yǎng)已獲成功。但對我國的蟲草(含蟲草酸),日本研究很少。近年來我國對蟲草蝙蝠蛾幼蟲的飼養(yǎng)與蟲草菌的分離培養(yǎng)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1983年沈南英曾報道,于1981年曾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出1根冬蟲夏草的子座,隨后青海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利用野生的子囊孢子,培育出菌株已在試管中長出了不成熟的子座。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福建清流縣醫(yī)院、海軍醫(yī)學研究所等單位,都相繼從野生蟲草菌上分離出不同菌株,并進行了發(fā)酵藥理化學及臨床療效等的研究已通過成果鑒定,投入生產。而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和江西國藥廠于1987年第一個獲得衛(wèi)生部新藥評審委員會的準產證書。但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養(yǎng)條件下完成其全部生活史。除培養(yǎng)上述幾種藥用真菌外,近30年來,還成功地培養(yǎng)出紫芝、薄蓋靈芝、雷丸、猴頭、構菌、云芝、樹舌、蜜環(huán)菌等多種藥用真菌的子實體或菌核,并應用發(fā)酵工程技術大量培養(yǎng)出上述各種真菌以及亮菌、安絡小皮傘、木耳、層臥孔菌、竹黃菌、白僵菌(或僵蠶蛹)等多種真菌的菌絲體供醫(yī)藥用。二、藥用真菌培育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就將多種真菌作為藥物,并載入歷代醫(yī)藥書籍中,它們是中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千年以上的醫(yī)療實踐的考驗。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培育藥用真菌最早和生產真菌類藥物制劑較多的國家。尤其是近30年來,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研究藥用真菌,使藥用真菌事業(yè)發(fā)展迅速。一些藥用真菌經現(xiàn)代醫(yī)藥學研究證明,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且療效安全可靠。我國真菌資源極為豐富,而被發(fā)掘作為藥用真菌開發(fā)利用的僅是其中極少部分。由于野生資源遠遠滿足不了臨床用藥的需要,因此,進行藥用真菌培育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藥源,亦可發(fā)掘和開發(fā)利用祖國醫(yī)藥學寶庫,尋找新藥以獲得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三、藥用真菌培育的研究現(xiàn)狀我國近30年來,藥用真菌培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對一些傳統(tǒng)培育的真菌如麥角、香菇、銀耳、茯苓等進行了方法改革,采用純菌種全人工接種培育的新方法,代替了過去自然接種的半人工培育的老方法,獲得很大成功。現(xiàn)在所有藥用真菌的培育,都采用純菌種人工培育的新方法,并已普及推廣,發(fā)展迅速。在江蘇江陰縣夏港鄉(xiāng),于1985年已建成我國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長江香菇場投入生產。1986年在福建古田縣已建成香菇生產半自動化車間。目前,藥用真菌培育的研究,正為實現(xiàn)工廠化、自動化而努力。而更多的藥用真菌培育的研究,則是應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深層發(fā)酵方法進行培育。此種方法不僅可大大縮短生產周期(4—15天),并可在工廠內有計劃地、大規(guī)模培育生產,或應用此方法生物合成具有醫(yī)療價值的藥物,如麥角新堿、銀耳孢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等,其質量易于控制,成本低,可獲得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已建成發(fā)酵生產真菌類藥物的工廠或車間,全國約有30多個,而從事藥用真菌研究的單位則更多,生產出的真菌類藥物制劑約有30余種。四、藥用真菌的培育方法利用發(fā)酵法培育藥用真菌,可以大大縮短生長周期,適合工廠化生產,培養(yǎng)條件容易控制,生產潛力大,為廣泛地研究、開發(fā)和利用藥用真菌開辟了新途徑。人工栽培,是一種傳統(tǒng)的生產方法,我國自古有寶貴的經驗,盡管它有一定的缺點和局限性,但對一些野生藥用真菌,還應試行人工栽培。(一)人工栽培1.段木栽培是模仿野生藥用真菌生長的一種方法。即利用人工栽培,在段木上生長出子實體或菌核。此法適合于山林栽培。山林栽培要根據藥用真菌的生長特性因地制宜選擇場地和樹種,采用適當?shù)脑耘喙ば?,其過程為:準備段木,選擇栽培場所,接種,管理,采收與加工。如在選地方面,木耳要選高山的半山腰,有適當?shù)臉淠菊谑a,背風而濕度大的地方。茯苓喜溫暖,故選通風干燥的地方。對樹種的要求,木耳以闊葉樹為主,茯苓則選針葉樹松木。木耳和銀耳雖然生長環(huán)境及栽培工序相近,但也各有其特性。銀耳生產要求砍“發(fā)漿樹”,也就是抽出新樹枝,樹液流動時砍,而木耳卻要求砍“收漿樹”,即樹葉枯黃,樹干養(yǎng)料積累時砍。段木栽培,除木耳、銀耳和茯苓廣泛應用外,在香菇、靈芝上也在大力推廣。2.木屑瓶栽主要原料為鋸木屑,麥麩或糠皮。因為鋸木屑是木材加工廠的副產品,所以發(fā)展藥用真菌的瓶栽生產,是木材副產品綜合利用的一個途徑。木材種類繁多,質地不同,成分不同,如果不了解樹種,盲目使用,會直接影響藥用真菌的培養(yǎng)效果。一般闊葉樹的木屑,特別是殼斗科的樹種,最適于藥用真菌的生長,它不僅質地較硬耐腐,而且配制的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充足,在接種后菌絲生長過程中營養(yǎng)消耗慢。含有殺菌物質的樟木和含油脂的松柏樹種不適作瓶栽的原料(茯苓的培養(yǎng)除外)。一般木屑瓶栽,多應用于平原地區(qū)的室內,而殼斗科樹材在平原地區(qū)來源困難,故也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通過試驗,選擇來源方便的其它闊葉樹鋸木屑進行栽培。如果不知鋸木的種類,應先晾曬,待油脂類物質及揮發(fā)性物質分解散失后再用。在培養(yǎng)料中摻入一些麥麩或糠皮增加氮源成分更利于菌絲生長。目前河南南陽應用棉籽殼代木屑作培養(yǎng)基,經過試驗效果也較好。(二)發(fā)酵培養(yǎng)經化學分析及臨床實踐證明,以子實體入藥的真菌,在它們的菌絲體中也含有與子實體相同的有效成分,同樣具有療效。凡屬這類的藥用真菌,均可采用發(fā)酵的培養(yǎng)方法。發(fā)酵培養(yǎng)可分固體發(fā)酵培養(yǎng)及液體深層發(fā)酵培養(yǎng)。1.固體發(fā)酵培養(yǎng)是以固體物質做培養(yǎng)料來培養(yǎng)菌絲體,再經提取加工進行制藥的一種方法。不需要復雜的設備及高超的操作技術,投資也較少,更適合基層單位使用。凡適合栽培用的培養(yǎng)料皆可用于固體發(fā)酵,固體發(fā)酵生產是把長滿菌絲體的培養(yǎng)料與菌絲體一并入藥,因此要求培養(yǎng)料絕不能含有對人有毒及有害的成分。適合作固體發(fā)酵的材料有玉米粉、米糠、黃豆粉、麥麩等。用于生產的容器有淺盤(曲盤)扁瓶(柯氏瓶或茄瓶)、蘑菇瓶等。目前用此法生產的有猴頭菌、蜜環(huán)菌、云芝、麥角菌及白僵菌等。2.液體深層培養(yǎng)其特點是將菌絲體接種于培養(yǎng)基中,給以適當?shù)耐鈹嚢瑁咕w大量繁殖的同時,產生和積累有效物質。培養(yǎng)過程一般在發(fā)酵罐中進行。因此需要發(fā)酵罐和壓縮空氣的設備以及過濾、濃縮、提取等設備。先在搖瓶中培養(yǎng)種子,再擴大到罐中培養(yǎng)。具體生產工藝為:斜面菌種→小搖瓶種子(一級)培養(yǎng)→大搖瓶種子(二級)培養(yǎng)→繁殖罐(種子罐)(三級)培養(yǎng)→發(fā)酵罐培養(yǎng)。培養(yǎng)基成分一般比較簡單,可用豆餅粉,芝麻餅粉、蠶蛹粉、魚粉等動植物性原料作有機氮源,適當加些糖類補充碳源再給少量無機鹽類即可。深層培養(yǎng)的優(yōu)點是培養(yǎng)量大,易于人工控制,培養(yǎng)周期短,不受氣候、季節(jié)限制,常年可以生產。如培養(yǎng)靈芝子實體在栽培條件下需一個半月時間,而菌絲體深層培養(yǎng)下5—7天即可完成發(fā)酵生產周期。適于工業(yè)化生產,前途廣闊。

3,嵇汝運有研究食用真菌多糖保健食品嗎
千萬不要相信,騙子!絕對騙子,騙了我周圍好多人,其實就是傳銷?。?!請你們好好珍惜自己的家庭和身體健康,相信一個被騙人發(fā)自內心的呼喊在樓底下評論這個藥好的人,你們的良心被** 吃了嗎?受騙的人都知道,村里的人吃了之后都下不了床了,你們的良心在哪??一個得了癌癥的人,給人家推薦吃這種藥,耽誤了治療期,這個算是對人民負責嗎?要是這個藥把病都治好,醫(yī)院豈不是都倒閉了,這么好的治療癌癥藥物,科學家研究多少年,難道他們傻嗎?
4,食用真菌對人類健康的好處
食用菌是我們營養(yǎng)的重要來源,很多食用菌富含氨基酸以及其他營養(yǎng)素,氨基酸是人體構成的主要物質,不同的食用菌還含有各自特有的營養(yǎng)素,有的甚至具有抗病健體的功效,比如從香菇中提取的香菇菌素能夠治病、防癌,所以,經常吃各種不同的食用菌對人體健康是非常有利的。那要看你吃的是哪種,不同的真菌有不同的益處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5,食用真菌的品種
食用真菌含有豐富的真菌多糖,而多糖具有多種生理活性下面為您簡單介紹一下: 抗氧化、抗衰老活性: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脂質的過氧化,提高機體對糖, 核酸,脂質,蛋白質的代謝活性從而提高機體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抗腫瘤活性:激活和提高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的活性,更好的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抗突變作用:具體機理有待進一步法礌瘁啡誆獨搭掃但激的研究。 降壓降血糖降血脂作用:提高對血清中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纖維蛋白的清除能力,防止血栓的形成。 抗病毒作用:類似于抗腫瘤的作用,提高機體殺滅病毒細胞的能力。 健胃保肝作用:促進肝細胞,胃黏膜細胞的生長。舉出兩種不錯的食用菇的品種、形態(tài)、營養(yǎng)價值、產地、生活環(huán)境等信息,見下圖(市場價格則因時因地而異,須隨時詢查)——
6,真菌那種可以食用那些不能
蘑菇類的大型食用真菌可以使用:如金針菇、木耳、香菇等有些有毒真菌不能使用:如酵母、青梅、面包霉等(注:有細胞核并且細胞結構與植物相似的叫做真菌)除了上述主要栽培品種外,還有一些美味食用菌目前還不能人工栽培,這方面還大有文章可做。如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雞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紫丁香蘑(lepista nuda)、橙蓋鵝膏(amanita caesarea)、各種雞樅菌(termitomyces)等。無論野生或是培植的,一定要根腿粗、顏色本色,以白、土、黃、等素色為好。顏色越鮮艷越不能吃。
7,可食用的真菌有哪些加上它們的所含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和作用
蘑菇,平菇,香菇,銀耳。黑木耳。竹蓀,牛肝菌,等等。。。很多哦。營養(yǎng)物質都不一樣,吃這些很好的,你具體查哪一種的營養(yǎng)物質,百度一下就好啦。青頭菌是群眾喜愛的一種食用菌。青頭菌主產于云南滇西”三江并流”區(qū)原始森林地帶,生長環(huán)境極其純凈,主要生長在樹林中的草叢里,每年六至九月出菇。菌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植物纖維等成份,入口細嫩,香味悠長,有濃郁的大自然清香氣息。剛出土時有點象球形,以后逐漸展開呈扁圓形,菌帽質地堅固,呈青綠色,表面有一片青褐色的鱗片。 中醫(yī)認為,青頭菌氣味甘甜,微酸,無毒;主治眼目不明,能瀉肝經之火,散熱舒氣等;對急躁、憂慮、抑郁、癡呆癥等病癥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適合有眼疾、肝火盛、憂郁癥、癡呆癥患者食用。 長根菇為真菌植物門真菌長根菇的子實體。菌蓋寬2~12厘米,半球形至平展,淺褐色或深褐色,光滑。菌肉白色而薄,細嫩、軟滑、味道鮮美,據報道還有一定抗癌作用。我國吉林、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廣西、河南、貴州等地都有分布。由于常生于茶林地上也有人稱之為茶樹菌。由于其外形很似雞樅,常被誤認為雞樅,露水雞樅之名也由此而來。 長根菇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長根菇肉質細嫩,松脆可口,味道鮮美,除具很高的食用價值外,還具抗腫瘤活性和很好的降血壓作用。 白參菌,又名裂褶菌、白花,屬裂褶菌科,是一種食藥兼用的珍稀菇菌。其菇體質韌、味道清香、鮮美爽口,營養(yǎng)豐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白參為真菌植物門真菌裂褶菌(樹花)的子實體。菌蓋寬0.6到4.2厘米,質韌,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絨毛,扇形或腎形,具多裂瓣。菌褶窄,從基部輻射而出,柄短或無。 白參含有裂招菌多糖類物質具有抗癌作用;白參菌性平、味甘,具有滋補強身、清肝明目之功效,用于神經衰弱、頭暈耳鳴、虛汗、婦女白帶過多等癥。 猴頭菇與熊掌、海參、魚翅同列“四大名菜”。菌肉鮮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葷”之稱。 猴頭菇的形狀很特殊,它的子實體圓而厚,菌蓋生有須刺,須刺向上,新鮮時白色,干后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徑3.5~10厘米,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蘑”。 猴頭蘑是食用蘑菇中名貴的品種。野生猴頭蘑多生長在柞樹等樹干的枯死部位,喜歡低濕。我國東北產量較多,現(xiàn)在浙江溫州地區(qū)已有人工培育。猴頭蘑一般有拳頭大小,在自然條件下發(fā)育較慢,但能生長巨大的菌體。 猴頭蘑的品質要求:以個頭均勻,色澤艷黃,質嫩肉厚,須刺完整,干燥無蟲蛀,無雜質的為質量好。 猴頭菇含不飽和脂肪酸,利于血液循環(huán),能降低血膽固醇含量,具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緩衰老,能抑制癌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癌癥和其他惡性腫瘤,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療效令人矚目。 蘑菇是食用菌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黑傘科蘑菇的子實菌蓋及菌柄,通常與平菇、草菇、和香菇一起并稱為對人體有益的常用“四大食用菌”。蘑菇以菌直徑2~4厘米,尚未開傘,菌柄短粗,長約2~4厘米,橫徑1.5~2厘米時,肉厚脆嫩,香味濃郁,品質最佳。人工栽培最多,其肉質肥嫩、鮮美可口。屬于可食性真菌。 蘑菇菌蓋呈白色或淡黃色,幼菇為半球形,邊緣內卷,隨成熟逐漸展開呈傘形。菌柄支撐在菌蓋中央,白色。菌褶初為粉紅色,后變成褐色。菌柄上有菌環(huán)。 蘑菇中含有人體難以消化的粗纖維、半粗纖維和木質素,可保持腸內水分平衡,還可吸收余下的膽固醇、糖分,將其排出體外,對預防便秘、腸癌、動脈硬化、糖尿病等都十分有利;蘑菇含有酪氨酸酶,對降低血壓有明顯效果。許多真菌還可食用,如蘑菇、銀耳、香菇、木耳等 http://wenwen.sogou.com/z/q784621933.htm
8,有關食用真菌的資料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稱為蘑菇。中國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種,其中多屬擔子菌亞門,常見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銀耳、猴頭、竹蓀、松口蘑(松茸)、口蘑、紅菇、靈芝、蟲草、松露、百靈和牛肝菌等;少數(shù)屬于子囊菌亞門,其中有:羊肚菌、馬鞍菌、塊菌等。上述真菌分別生長在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食用菌可供人類食用的大型真菌。具體地說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質(或膠質)子實體或菌核類組織并能供人們食用或藥用的一類大型真菌。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達12萬余種,能形成大型子實體或菌核組織的達6000余種,可供食用的有2000余種,能大面積人工栽培的只有40~50種。食用菌在分類上屬于菌物介真菌門,絕大多數(shù)屬于擔子菌亞門(如平菇、香菇),少數(shù)屬于子囊菌亞門(如羊肚菌)。中國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據卯曉嵐(1988)統(tǒng)計,中國已知的食用菌約657種,它們分屬于41個科、132個屬,器重擔子菌620種(占94.4%),子囊菌39種(占5.6%)。2000年統(tǒng)計中國的食用菌達938種,人工栽培的50余種。八十年代初期以來,食用菌栽培做為一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好項目在中國得以迅猛發(fā)展,食用菌產品曾一度供不應求,賣價不菲。食用菌產業(yè)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fā)展項目,食用菌又是一類有機、營養(yǎng)、保健的綠色食品。發(fā)展食用菌產業(yè)符合人們消費增長和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是農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徑。有些國家還建成了年產鮮菇千噸以上的菇廠,還發(fā)展了既供觀賞又供食品的家庭種菇和用菌絲體液體發(fā)酵生產食品添加劑的技術21世紀食用菌將發(fā)展成為人類主要的蛋白質食品之一2005年中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1200萬噸,居世界第一,據中國食用菌商務網調查統(tǒng)計,2010年中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2000萬噸,占世界70%。由全禾菌業(yè)、九發(fā)集團等單位開發(fā)了食用菌液體菌種生產和工廠化栽培技術,大大提升了中國食用菌生產水平。食用菌產業(yè)已成為中國種植業(yè)中的一項重要產業(yè)。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對國內市場要加大宣傳力度及產業(yè)整合。食用真菌主要是蘑菇之類的,還有靈芝 在家庭餐桌上,我們經常可以吃到味美可口的蘑菇、香菇一類食用菌,這就是微生物對人類的奉獻。 食用菌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國人民就已把菇菌作為珍貴的食用菌了,而且很早就懂得食用菌的栽培。食用菌類一般都是高等真菌的子實體,在我國發(fā)現(xiàn)的不下350多種,常見的有蘑菇、草菇、香菇、平菇、鳳尾菇、金針菇、黑木耳、松口蘑、竹蓀、羊肚菌、牛肝菌等多種。這些食用菌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yǎng)成分。而且某些食用菌對動植物病毒性疾病有免疫或抑制作用,還能抑制腫瘤發(fā)生和發(fā)展,并能溶解一定量的膽固醇,所以被人們稱為“保健食品”。 早先,這些食用真菌野生在山林、草地、田野里。當你走進潮濕的林地上,揀起一塊潮濕的朽木或幾片腐葉,不用放大鏡也能看見許多絲狀物,這常常就是它們的菌絲體。發(fā)育良好的菌絲,能鉆進木材、落葉的組織里,吸取養(yǎng)料。像蘑菇等的菌絲體上,會長出一把漂亮的“小傘”,這就是子實體。子實體上面是平整的,而下面密生著許多叫菌褶的薄膜,長著能繁殖后代的擔子或擔孢子,能隨風飛散,到它們喜歡的地方去“安家”。現(xiàn)在,人們掌握了它們的生長發(fā)育習性,可以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大量地生產了。 在高等真菌中,還有許多可以作為藥用的菌類。例如有補中、固腎、益脾、補肺、止血作用的靈芝,滋陰、補腎、潤肺、強精、補血提神的銀耳,滋補、助消化、退熱、利尿、消腫的茯苓。還有對消化道腫瘤有較好療效,又可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慢性疾病的猴頭,可以做止血外敷藥的馬勃等等。 作為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野山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礦物質和維生素類營養(yǎng)物質,無疑是健康美味。這或許就是它風靡健康年代的緣由。在美國,蘑菇享有“上帝的食品”的美稱;日本人稱香菇為“植物性食品的頂峰”;作為食用菌食用、栽培最早的國家,我國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對食用菌“味之美者,越路之菌”的高度稱贊。
9,加拿大的哪些大學專業(yè)研究微生物真菌尤其是食藥用真菌的
您好;這方面的專業(yè)一般設置在大學研究生院的食品科學方向的,比較有名的學校可以參考UBC, MCGILL, UT.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yǎng)生物。種屬很多,已報道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yǎng)體除少數(shù)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低等真菌的菌絲無隔膜,高等真菌的菌絲都有隔膜,前者稱為無隔菌絲,后者稱有隔菌絲。在多數(shù)真菌的細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殼質,其次是纖維素。常見的真菌細胞器有:細胞核,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常見的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真茵的營養(yǎng)體真菌營養(yǎng)生長階段的結構稱為營養(yǎng)體。絕大多數(shù)真菌的營養(yǎng)體都是可分枝的絲狀體,單根絲狀體稱為菌絲(hhypha)。許多菌絲在一起統(tǒng)稱菌絲體(mycelium)。菌絲體在基質上生長的形態(tài)稱為菌落(colnny)。菌絲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呈管狀,具有細胞壁和細胞質,無色或有色。菌絲可無限生長,但直徑是有限的,一般為2—30微米,最大的可達100微米。低等真菌的菌絲沒有隔膜(septum)稱為無隔菌絲,而高等真菌的菌絲有許多隔膜,稱為有隔菌絲。此外,少數(shù)真菌的營養(yǎng)體不是絲狀體。而是無細胞壁且形狀可變的原質團(plasmodium)或具細胞壁的、卵圓形的單細胞。寄生在植物上的真菌往往以菌絲體在寄主的細胞間或穿過細胞擴展蔓延。當菌絲體與寄主細胞壁或原生質接觸后,營養(yǎng)物質因滲透壓的關系進入菌絲體內。有些真菌如活體營養(yǎng)生物侵入寄主后,菌絲體在寄主細胞內形成吸收養(yǎng)分的特殊機構稱為吸器(haustorium)。吸器的形狀不一,因種類不同而異,如白粉菌吸器為掌狀,霜霉菌為絲狀,銹菌為指狀,白銹菌為小球狀。有些真菌的菌絲體生長到一定階段,可形成疏松或緊密的組織體。苗絲組織體主要有菌核(sclerotium)、子座(stroma)和菌索(rhizomorph)等。菌核是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的休眠體,內層是疏絲組織,外層是擬薄壁組織,表皮細胞壁厚、色深、較堅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環(huán)境。但當條件適宜時,菌核能萌發(fā)產生新的營養(yǎng)菌絲或從上面形成新的繁殖體。菌核的形狀和大小差異較大,通常似綠豆、鼠糞或不規(guī)則狀。子座是由菌絲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織形成的一種墊狀結構,有時與寄主組織結合而成。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產生抱子的機構,但也有度過不良環(huán)境的作用。菌索是由菌絲體平行組成的長條形繩索狀結構,外形與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稱根狀菌索。菌索可抵抗不良環(huán)境,也有助于菌體在基質上蔓延。有些真菌菌絲或孢子中的某些細胞膨大變圓、原生質濃縮、細胞壁加厚而形成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它能抵抗不良環(huán)境,待條件適宜時,再萌發(fā)成菌絲。真菌的繁殖體當營養(yǎng)生活進行到一定時期時,真菌就開始轉入繁殖階段,形成各種繁殖體即子實體(fruitingbody)。真菌的繁殖體包括無性繁殖形成的無性孢子和有性生殖產生的有性孢子。1.無性繁殖(asexualreproduction)無性繁殖是指營養(yǎng)體不經過核配和減數(shù)分裂產生后代個體的繁殖。它的基本特征是營養(yǎng)繁殖通常直接由菌絲分化產生無性孢子。常見的無性孢子有三種類型:(1)游動孢子(zoospore):形成于游動孢子囊(zoosporangium)內。游動孢子囊由菌絲或孢囊梗頂端膨大而成。游動孢子無細胞壁,具1—2根鞭毛,釋放后能在水中游動。(2)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形成于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內。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頂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細胞壁,無鞭毛,釋放后可隨風飛散。(3)分生孢子(conidium)產生于由菌絲分化而形成的分生泡子梗(conidiophore)上,頂生、側生或串生,形狀、大小多種多樣,單胞或多胞,無色或有色,成熟后從袍子梗上脫落。有些真菌的分生抱子和分生孢子梗還著生在分生孢子果內。袍子果主要有兩種類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抱子器(pycnidium)和杯狀或盤狀的分生孢子盤(acervulus)。2.有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真菌生長發(fā)育到一定時期(一般到后期)就進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經過兩個性細胞結合后細胞核產生減數(shù)分裂產生袍子的繁殖方式。多數(shù)真菌由菌絲分化產生性器官即配子囊(gametangium),通過雌、雄配于囊結合形成有性泡子。其整個過程可分為質配、核配和減數(shù)分裂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質配,即經過兩個性細胞的融合,兩者的細胞質和細胞核(n)合并在同一細胞中,形成雙核期(n+n)。第二階段是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細胞內兩個單倍體的細胞核結合成一個雙倍體的核(2n)。第三階段是減數(shù)分裂,雙倍體細胞核經過兩次連續(xù)的分裂,形成四個單倍體的核(n),從而回到原來的單倍體階段。經過有性生殖,真菌可產生四種類型的有性孢子。(1)卵孢子(oospore):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兩個異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觸后,雄器的細胞質和細胞核經授精管進入藏卵器,與卵球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發(fā)育成厚壁的、雙倍體的卵孢子。(2)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兩個配子囊以配子囊結合的方式融合成1個細胞,并在這個細胞中進行質配和核配后形成的厚壁孢子。(3)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兩個異型配子囊——雄器和產囊體相結合,經質配、核配和減數(shù)分裂而形成的單倍體孢子。子囊孢子著生在無色透明、棒狀或卵圓形的囊狀結構即子囊(ascus)內。每個子囊中一般形成8個子囊孢子。子囊通常產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內。子囊果一般有四種類型,即球狀而無孔口的閉囊殼(cletothecium),瓶狀或球狀且有真正殼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殼(perithecium),由于座溶解而成的、無真正殼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locule),以及盤狀或杯狀的子囊盤(9pothecium)。(4)擔孢子(basidiospore):擔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絲結合形成雙核菌絲,以后雙核菌絲的頂端細胞膨大成棒狀的擔子(basidium)。在擔子內的雙核經過核配和減數(shù)分裂,最后在擔子上產生4個外生的單倍體的擔孢子。此外,有些低等真菌如根腫菌和壺菌產生的有性孢子是一種由游動配子結合成合子,再由合子發(fā)育而成的厚壁的休眠抱子(restingspore)。真菌的起源和演化關于真菌的起源和演化主要有兩派看法。一派認為真菌是由藻類演化而來。這些藻類因喪失色素而從自養(yǎng)變成異養(yǎng),生理的變化引起了形態(tài)的改變。另一派認為除卵菌來自藻類外,其余的真菌來自原始鞭毛生物。真菌是一項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和動物每年消耗大量的真菌菌體和子實體;真菌也是重要的藥材。真菌的某些代謝產物在工業(yè)上具有廣泛用途,如乙醇,檸檬酸,甘油,酶制劑,甾醇,脂肪,塑料,促生素,維生素等。而且這些東西都能進行大規(guī)模的生產。在農業(yè)、林業(yè)和畜牧業(yè)中,真菌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真菌能引起植物多種病害,從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例如,1845年歐洲由于馬鈴薯晚疫病的流行摧毀了5/6的馬鈴薯,中國由于1950年的小麥銹病和1974年的稻瘟病而使小麥和水稻各減產60億千克。但是,菌根能對多種木本和草本植物提供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在真菌的腐解作用中,它使許多重要化學元素得以再循環(huán)。真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地球生物圈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轉換。常見真菌培養(yǎng)基有:配方一薩市(sabouraud’s)培養(yǎng)基蛋白胨10克瓊脂20克麥芽糖40克水1000毫升先把蛋白胨、瓊脂加水后,加熱,不斷攪拌,待瓊脂溶解后,加入40克麥芽糖(或葡萄糖),攪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裝,滅菌,備用。本培養(yǎng)菌是培養(yǎng)許多種類真菌所常用的。配方二馬鈴薯糖瓊脂培養(yǎng)基把馬鈴薯洗凈去皮,取200克切成小塊,加水1000毫升,煮沸半小時后,補足水分。在濾液中加入10克瓊脂,煮沸溶解后加糖20克(用于培養(yǎng)霉菌的加入蔗糖,用于培養(yǎng)酵母菌的加入葡萄糖),補足水分,分裝,滅菌,備用。把這培養(yǎng)基的ph值調到7.2~7.4,配方中的糖,如用葡萄糖還可用來培養(yǎng)放線菌和芽孢桿菌。配方三黃豆芽汁培養(yǎng)基黃豆芽100克瓊脂15克葡萄糖20克水1000毫升洗凈黃豆芽,加水煮沸30分鐘。用紗布過濾,濾液中加入瓊脂,加熱溶解后放入糖,攪拌使它溶解,補足水分到1000毫升,分裝,滅菌,備用。把這培養(yǎng)基的ph值調到7.2~7.4,可用來培養(yǎng)細菌和放線菌。配方四豌豆瓊脂培養(yǎng)基豌豆80粒瓊脂5克水200毫升取80粒干豌豆加水,煮沸1小時,用紗布過濾后,在濾液中加入瓊脂,煮沸到溶解,分裝,滅菌,備用。

【內容整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容來自網絡}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容只是整理自網絡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