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味藥是礦物類藥,滑石粉和石膏也是中藥里的一味藥嗎
發(fā)布時間:2022-09-28 03:42
編輯:網(wǎng)絡(luò)
點擊:385
本文目錄一覽滑石粉和石膏也是中藥里的一味藥嗎2,礦物藥有哪些3,中藥陽起石是種什么藥在哪能買到4,石頭也能入藥5,幾種礦物類藥材經(jīng)驗鑒別6,青礞石在中藥的大類中屬于什么類中藥比如清熱藥之類的7,醋炙和醋制的區(qū)別8,制何首烏枸杞全蝎大棗淫……
本文目錄一覽
1,滑石粉和石膏也是中藥里的一味藥嗎
是的,石膏來源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鈣,主產(chǎn)于湖北應(yīng)城等。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蹃碓从诠杷猁}類礦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鎂。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之功。是的 中藥涵蓋天上飛的 地下跑的 土里埋的 植物上長得:)
2,礦物藥有哪些
付費內(nèi)容限時免費查看
回答
礦物藥,是指以單一礦物或多種礦物為原料加工炮制而成的藥材,主要分為原礦物藥(如朱砂、赭石)、礦物制品藥(如明礬)、動物或動物骨骼化石(如龍骨)等。按功效作用分類則可分為清熱解毒藥(如石膏)、利水通淋藥(如滑石)、理血藥(如自然銅)、潛陽安神藥(如朱砂)、瀉下藥(如樸硝)、助陽藥(如陽起石)、外用藥(如爐甘石)等。

3,中藥陽起石是種什么藥在哪能買到
陽起石是一種礦石類中藥,屬天然硅酸鹽類礦物,中醫(yī)上認為其味咸,性溫,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下焦虛寒,一般加入丸劑、散劑中與其它中藥配合應(yīng)用。
大些的中藥店應(yīng)該都有售,中醫(yī)醫(yī)院的藥房一般也備。陽起石是一味中藥,補腎陽,用于陽痿和崩漏,一般有中藥的藥店都會有,醫(yī)院的中藥房也會有的
4,石頭也能入藥
昨天聊到的那個一個多月的寶寶發(fā)燒,李辛老師給她開的經(jīng)典方里就有滑石這味藥。 也許,有的家長朋友會感到好奇,也有的家長朋友會質(zhì)疑石頭也能治?。? 滑石屬于礦物類藥,而且很多礦物類藥都有讓人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比如龍骨、朱砂。 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把朱砂列為上品礦物類第一味藥。中醫(yī)之所以看重朱砂,正是因為它能讓人鎮(zhèn)靜、安神。 但近年來,有人認為朱砂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火煅時可析出水銀,所以是劇毒藥,不能服用。 這是誤解。以通常的湯藥煎煮用法及外用法還達不到析出汞的溫度條件。 如果日用量在0.1克~0.5克之間(更少量即可起作用),并且不大量或長期服用是安全的。外用涂敷也有很好的效果。 在中醫(yī)里,關(guān)于礦物類藥,更看重的是這礦物所攜帶的信息作用。
5,幾種礦物類藥材經(jīng)驗鑒別
礦物類藥材來源于天然無機化合物和少數(shù)自然元素。其外形及其它特征有的容易相互混淆,但只要注意鑒別是不難區(qū)分開的?,F(xiàn)舉幾組礦物類藥材。 1 雄黃與雌黃 雄黃:為單科斜晶系雄黃礦石。主要含硫化砷。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粉末。全體呈深紅色或橙紅色。體重,質(zhì)松脆易碎,斷面暗紅色有光澤,粉末為橙黃色。燃之易熔融成紅紫色液體,并生黃白色煙,同時有強烈的蒜臭氣。以色紅,塊大,質(zhì)松脆,有光澤無雜質(zhì)為佳。 雌黃:為硫化物類礦物雌黃的礦石。主要含三硫化二砷。常與雄黃、輝銻礦等共生。本品與雄黃比較相似,不同點雄黃全體呈紅色或橙紅色,而雌黃則為黃色,可以鑒別之。 2 石膏與寒水石 石膏:為單科晶系石膏的礦石。主要含含水硫酸鈣。為纖維狀的結(jié)晶聚合體,呈長塊狀或不規(guī)則形,大小不一,全體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有的附有青灰色或灰黃色片狀雜質(zhì),有的半透明。易縱向斷裂,手捻能碎,縱斷面具纖維狀紋理,顯絹絲光澤。無臭,味淡。 寒水石:有方解石與紅石膏之別。紅石膏為硫酸鈣的礦石。主要含含水硫酸鈣。本品與石膏比較相似,不同點為紅石膏呈粉紅色,質(zhì)硬脆,敲擊時垂直向斷裂,嚼之顯粉性。
6,青礞石在中藥的大類中屬于什么類中藥比如清熱藥之類的
羊蹄 radix rumicis japonici (英) japanese dock root 別名 牛舌頭、土大黃、野大黃、東方宿 連蟲陸 鬼目 敗毒菜根 羊蹄大黃 土大黃 牛舌根 牛舌大黃 雞腳大黃。 來源 為蓼科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的根。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m。莖直立?;~長橢圓形,長10~25cm,寬4~10cm,基部心形,邊緣具波狀皺折,葉柄長;莖生葉較小,基部楔形,托葉鞘筒狀,膜質(zhì)?;ㄐ驗楠M長的圓錐狀;花兩性,花被片6,2輪,果時內(nèi)輪花被片增大,卵狀心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齒,全部生有瘤狀突起;雄蕊6;柱頭3。瘦果寬卵形,具3棱,黑褐色,有光澤?;ㄆ?~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路旁或濕地。分布華東、中南及四川。 采制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性狀 根類圓錐形,長6~18cm,直徑0.8~18cm根頭部有莖基殘余及支根痕。根部表面棕灰色,具縱皺紋及橫向突起的皮孔樣疤痕。質(zhì)硬易折斷,折斷面黃灰色顆粒狀。有特殊香氣,味微苦澀。 化學(xué)成分 含大黃素(emodin)、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甲醚(physcio-n)、酸模素(nepodin)、鞣質(zhì)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通便。用于皮膚病、疥癬、各種出血、肝炎及各種炎癥。 【別名】土大黃、牛舌頭、羊舌頭、野菠菜、羊蹄葉 【來源】為蓼科酸模屬植物皺葉酸模rumex crispus l 或羊蹄 r. japonicus houtt.,以根或全草入藥。春、秋挖根,洗凈,切片,曬干。全草全年可采,或秋季采割,曬干。 【性味歸經(jīng)】苦、酸,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通便,殺蟲。用于鼻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肝炎,肛門周圍炎,大便秘結(jié);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黃水瘡,癤腫,皮癬。 【用法用量】 3~5錢,鮮品1~2兩;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一種礦物,為變質(zhì)巖類的黑云母片巖,我國南方廣有分布,性甘、咸、平,墜痰下氣,可入藥。中文名青礞石藥 用墜痰下氣,可入藥別名礞石礦 物為變質(zhì)巖類的黑云母片巖功能主治墜痰下氣,平肝鎮(zhèn)驚。用于頑痰膠結(jié),咳逆喘急,癲癇發(fā)狂,煩躁胸悶,驚風(fēng)抽搐。
7,醋炙和醋制的區(qū)別
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醋拌炒的方法稱為醋炙法。醋性味酸苦溫,主入肝經(jīng)血分,具有收斂、解毒、散瘀止痛、矯味的作用。醋制是中藥炮制中重要的炮制方法, 可以改變藥物的理化性質(zhì),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并可矯味矯臭,增強藥物的療效,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原料以陳年米醋為佳。醋味酸苦、微溫,入肝經(jīng),具有收斂、解毒、行水、散瘀、止痛等作用,故醋制法多用于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藥物。1. 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醋拌炒的方法稱為醋炙法。醋性味酸苦溫,主入肝經(jīng)血分,具有收斂、解毒、散瘀止痛、矯味的作用。2. 醋制是中藥炮制中重要的炮制方法, 可以改變藥物的理化性質(zhì),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并可矯味矯臭,增強藥物的療效,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炒的方法稱為醋炙法。醋的選擇及用量炮制用醋,以米醋為佳,且陳久者良。一般每100公斤藥物加米醋20~30公斤,最多不超過50公斤。醋炙的方法 根據(jù)藥物的性質(zhì)不同,可分別選用以下兩種方法。 1.先拌醋后炒藥 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加蓋悶潤,待醋被吸盡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攤涼或晾干,篩去碎屑。一般藥物均采用此法炮制。優(yōu)點是能使醋滲入藥物組織內(nèi)部。 2.先炒藥后加醋 將凈選后的藥物,置炒制容器內(nèi),文火炒至表面熔化發(fā)亮(乳香、沒藥),或炒至表面顏色改變,有腥氣溢出時(五靈脂),噴灑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取出攤開晾涼。此法多用于樹脂類和動物糞便類藥物。醋炙的目的 1.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散瘀止痛類藥物,如延胡索、三棱、莪術(shù),醋炙后增強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沒藥、五靈脂醋炙增強活血止痛作用外,兼有矯嗅矯味之功。 疏肝理氣藥如青皮、香附、柴胡、郁金等醋炙可增強疏肝止痛作用,青皮、香附還能消積化滯。 2.降低毒性,緩和藥性。峻下逐水藥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等,醋炙后能降低毒性,緩和峻瀉作用。 3.矯嗅矯味。具有特殊氣味的藥物,如動物糞便類和樹脂類,醋炙可減少不良氣味,便于服用。以上資料來源于:http://www.hudong.com/wiki/%E9%86%8B%E7%82%99%E6%B3%95醋制 是中藥炮制中重要的炮制方法, 可以改變藥物的理化性質(zhì),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并可矯味矯臭,增強藥物的療效,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原料以陳年米醋為佳。醋味酸苦、微溫,入肝經(jīng),具有收斂、解毒、行水、散瘀、止痛等作用,故醋制法多用于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藥物。醋制方法大致可分為3種: 一是先拌醋后炒,將定量的米醋與藥物拌勻,放置悶潤,待醋被吸盡后,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放晾。這種方法優(yōu)點是能使醋滲入藥物組織內(nèi)部。 二是先炒藥后加醋,先將藥物搗碎置鍋內(nèi)炒至表面熔化發(fā)亮(樹脂類),或炒至表面顏色改變,有腥氣溢出(動物糞便類),噴灑定量米醋,炒至微干,起鍋后繼續(xù)翻動,攤開放晾。因樹脂類和動物糞便類藥物若先用醋拌潤,就會粘結(jié)成塊,炒制時受熱不均勻,影響療效。 三是火煉醋淬法,多用于礦物類及質(zhì)地堅硬類藥物。經(jīng)火煉醋淬后藥物質(zhì)地變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療效。 從中醫(yī)理論和藥物應(yīng)用來分析:醋味酸為肝所喜,故能引藥入肝。如臨床常用的延胡索,經(jīng)醋制后其中的生物堿與醋酸結(jié)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鹽,煎熬時易于溶出,從而提高了臨床療效。醋還可以除去藥物的腥臭氣味,降低藥物的毒性。如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等藥,大多苦寒有毒,伴有較強的副作用,而醋性溫,殺邪毒,具有收斂之功,經(jīng)醋制可降低其毒性和緩解其藥性,可明顯降低藥物對消化道的強烈刺激,并能減輕惡心、嘔吐等副反應(yīng)。“火煅醋淬能為末”是對于某些質(zhì)地堅硬,經(jīng)過高溫仍不能酥脆的礦物類藥物的炮制作用而言,因火煅醋淬能改變藥物理化性質(zhì),增強藥材療效,減少副作用,并使質(zhì)地堅硬的藥物,如自然銅、磁石、代赭石酥脆,易于調(diào)劑和粉碎。自然銅是天然硫化鐵礦石,質(zhì)地堅硬難打碎,經(jīng)火煅醋淬反復(fù)進行多次,使醋吸盡,其色變黑褐,外表脆裂,光澤消失,質(zhì)地變酥脆,易于調(diào)劑和煎出有效成分,增強散瘀止痛的作用。醋制 資料來源于http://baike.baidu.com/view/2958651.htm?fr=ala0 比較以上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醋炙和醋制區(qū)別僅僅在于后者多了一種用醋制作礦石類藥材的方法。 但是由于是網(wǎng)絡(luò)資料,本人也不是專業(yè)中醫(yī)或者中藥制藥專業(yè)人員,無法判斷其正確性,故此還是建議詢問中醫(yī)或者參閱相關(guān)專業(yè)書籍。
8,制何首烏枸杞全蝎大棗淫羊藿土元藏紅花可治腰腿痛
你好?。?冬天在家泡藥酒的人很多,因為制作、保存都很方便。但是如果藥材選料不當(dāng)會影響藥效,甚至產(chǎn)生毒性。 一: 藥酒的作用: 藥酒包含酒和藥物的雙重功效,但主要是藥用。 酒本身也有藥的作用;而且,酒可以把藥材中脂溶性、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全部溶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藥效。酒和藥能互相提高作用。如果說平時單用藥時能發(fā)揮三分藥力,那么在藥酒中即可達六到八分。而且酒和藥混合后,酒勁會加大,如果平時能喝半杯酒,對于藥酒,就只能喝一口。 二: 藥材選擇: 按其中所含的藥材性質(zhì)的不同,藥酒可以分為動物藥酒、植物藥酒、動植物藥酒,以及礦物類藥酒。 常用的藥材有人參、蛇、枸杞、鹿茸、鹿鞭、冬蟲夏草、西洋參等。 酒最好用白酒(老白干),藥材整根或切片。 不同的酒對療效影響不大,一般根據(jù)個人喜好選取酒的度數(shù)和氣味。酒量小可選38度左右的低度酒;酒量大可選52度左右的高度酒。通常不選曲酒,因為曲酒是由酒曲發(fā)酵而成,其內(nèi)含有的酒曲香會和藥物的氣味混合,產(chǎn)生怪味,令人聞起來不舒服。通常多選老白干或黃酒,與藥材混合后氣味清淡、芳香誘人。 白酒的好處是不容易變質(zhì),存放時間長。但在南方偶爾也用果酒來制藥酒,其酒精含量少,對人體刺激較小。使用果酒制作時,一般采用煮提法——將藥材煮好后,把藥渣去掉,取適量藥液兌入果酒中飲用。 藥材可以整根放,也可以切成3~5毫米的片劑或者段劑,但很少研磨成顆粒。因為顆粒容易使藥液混濁,透光度不好,而且顆粒狀藥物溶解得快,濃度大。除非需要快速溶解者,才會使用大塊的顆粒。 裝藥酒的容器多選磨口的玻璃瓶子,便于密閉、防止藥物氧化。深色的瓶子最好,如果用透明的瓶子,要注意不要在陽光下直射。藥和酒的比例搭配也有講究。一般來說,浸泡后的藥材約占全部藥酒體積的1/3。 三: 喝藥酒的量: 每次喝一兩半 將藥材泡入酒中,室內(nèi)常溫保存,但是要注意密閉、避光,每天搖動數(shù)次,這被稱為“冷浸法”,是最常用的。還有一種“熱煮法”——將藥材放入酒中加熱煮,可以溫陽解表。但是此種做法酒易揮發(fā),使度數(shù)變低,不宜長期保存,因此只適合于短期內(nèi)服用。 當(dāng)藥酒的顏色不再加深,表明藥物的有效成分已經(jīng)停止?jié)B出,藥酒濃度已達到最大,就可以服用了。一般來說,動物類藥酒浸泡1~2周才可以服用,而植物類藥酒3~5天就可以了。有些貴重藥材,可反復(fù)浸泡,離喝光前尚有1寸的液高時再次續(xù)入新酒繼續(xù)浸泡。 一旦出現(xiàn)下述情況,就不要服用了,如藥酒質(zhì)地混濁、絮狀物明顯、顏色變暗、表面有一層油膜、酒味轉(zhuǎn)淡、有很明顯的酸敗味道等。 飲用時,每次喝一兩到一兩半。不善飲酒者可將藥酒兌在黃酒或冷開水中,按量飲用。滋補類藥酒服用時間沒有限制;而治療用的藥酒,最好不要在空腹或者吃飯時用;安神類藥酒,適合在睡前1~2小時服用。 比如: “風(fēng)痛藥酒”: 主料:丁公藤19.2千克 白芷1.6千克 五加皮1.2千克 麻黃3.2千克 青蒿子1.6千克 當(dāng)歸1千克 桂枝1.6千克 小茴香1.2千克 川芎1千克 威靈仙 1.6千克 防己1.2千克 建梔1千克 羌活1.2千克 獨活1.2千克 白酒(50°)192千克。 做法: 先將以上15味藥,除白酒外,混勻,再加入白酒密封浸漬,夏、秋45天,春、冬60天,濾取上清液,將藥渣壓榨,榨出液與浸液合并,靜置4天,濾過即得。 服用方法 口服,常用量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功效: 祛風(fēng)通絡(luò),散寒止痛。用于風(fēng)濕寒痹,四肢麻木,筋骨酸痛,腰膝乏力,老傷復(fù)發(fā) 比如: “復(fù)方炙草烏藥酒” 主料:炙草烏100克 威靈仙200克 穿山龍300克 40%食用酒精適量。 做法: 取生草烏加10余倍水,加熱煮沸,煮3~4小時后(揀大號用刀切開,以內(nèi)無白心,舌嘗不麻為度,即可)將水燜干,取此灸草烏壓榨與威靈仙、穿山龍粗末混合,用滲漉法提取進行收集,最初的滲漉液850毫升,另器保存,繼續(xù)滲漉,收集滲漉液約2000毫升,過濾,取低濕蒸發(fā)至成軟膏狀,加入最初收集的漉液850毫升,加食用乙醇(75%)使成1000毫升即得。 服用方法 口服。每次10毫升左右,每日2~3次。 功效: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比如:“風(fēng)濕止痛藥酒” 主料:白酒(8000克) 烏梢蛇(45克) (豕希)薟草(150克) 川烏頭(15克) 附子(15克) 露蜂房(45克) 甘草(15克) 紅花(30克) 青風(fēng)藤(30克) 輔料:絡(luò)石藤(60克) 南藤(60克) 穿山甲(45克) 蜈蚣(30克) 全蝎(45克) 地鱉(45克) 牛膝(15克) 桂枝(45克) 桑寄生(45克) 白砂糖(2000克) 做法: 1.將以上各藥碎斷,裝入布袋,放在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天攪拌一次,浸泡30-40天后取出布袋壓榨,合并,過濾,濾液加白糖,攪拌溶解,密封,靜置15天,過濾,即成。 2.每日服二三次,每次服10-15克,孕婦及小兒忌服。 功效: 祛風(fēng)散寒,除濕通絡(luò),適用于風(fēng)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等癥.何首烏的作用:補益精血,固腎烏須;枸杞的作用:補肝腎,明目;全蝎的作用:息風(fēng)止痙,攻毒散結(jié),通絡(luò)止痛;大棗的作用: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淫羊藿的作用: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fēng)濕;土元的功效是:破瘀血,續(xù)筋骨。紅花的作用: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這些都是可以合用在一起,起到的作用是補氣養(yǎng)血滋陰補腎活血化瘀舒筋通絡(luò),可以用來治療腎虛引起來的腰腿痛的。
9,中藥在熬之前是不是需要用涼水泡一晚上呢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鐘。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鐘,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鐘。滋補類藥物煎煮時間可適當(dāng)延長。
5.特殊藥的煎煮: 先煎藥:一些質(zhì)地堅硬的藥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5 10分鐘投入鍋內(nèi)。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yán)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dāng)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ZT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yán)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yīng),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yīng)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dāng)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yīng),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fù),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に庡佉w上蓋子嗎?
許多人認為,在煎煮中藥時應(yīng)將藥鍋的蓋子蓋上。其實,不同藥材煎煮時敞著、蓋著鍋蓋,煮出來效果是不一樣的。有些中藥含有一定揮發(fā)成分,如薄荷、蘇葉、藿香等通竅治感冒的藥物,在煎煮過程中有效成分容易發(fā)散到空氣中,所以必須蓋著蓋子熬,否則藥效會不知不覺跑掉不少。西洋參等貴重藥材也同樣具有揮發(fā)成分,需要在密閉容器里煎煮。而夏枯草、金錢草、絲瓜絡(luò)等中藥,由于重量比較輕,占的體積又很大,加上有的家庭煎煮器材容積比較小,這時候如果蓋住蓋子煮,藥液很容易往外溢,所以最好開蓋煎煮,并需要不時攪拌。
煎中藥半小時夠嗎?
大部分中藥一般煎30分鐘即可,但解表藥只要煎開鍋后10分鐘就行,補益藥可以文火慢煎40分鐘,礦物類、介殼類、有毒中藥可以多煎一些時間,如附子中的烏頭堿毒性極大,一般水煎三四個小時可以被破壞,所以在煎煮烏頭、附子這類藥物時,必須先煎、久煎。
煎藥前浸泡用涼水還是熱水?
中藥多為植物或動物的干燥組織,其有效成分及治療成分分布于干枯萎縮的細胞內(nèi)。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能使藥材變軟,膨脹,煎煮時隨著水溫增高,組織內(nèi)高濃度的溶液就會向組織外擴散,藥材進一步膨脹,保證了有效成分全部溶解在水中。而直接用沸水煎煮會促使動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zhì)、淀粉等成分產(chǎn)生凝固、韌化,水分不易滲入和溶出,造成有效成分不能釋出,藥效降低。同時,涼水浸泡過的藥材可縮短煎煮時間,如平常需煎兩個小時的補藥,只需達到沸點后再煎半個小時即可。
煎中藥為何不能用鐵鍋?
因為很多植物藥材是含酸性或堿性的,而這些植物性藥物按成分分又含有鞣質(zhì)、有機酸等,會和鐵鍋里的鐵離子產(chǎn)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可能產(chǎn)生副作用,所以煎中藥不能用鐵鍋。而用砂鍋煎煮中藥時,因為砂鍋的鍋底導(dǎo)熱十分均勻,煮起來火力比較和緩,而且整個鍋保溫性比較強,水分蒸發(fā)量比較小,有利于不耐熱成分的保存,藥劑成分保留比較全面,以保證不耐高溫的藥材質(zhì)不會流失。而用瓦罐煎藥,其實也是有缺憾的,因為瓦罐是用泥土做的,容易吸收各種藥物成分進入瓦罐材質(zhì)里面,再煮其他藥材就不時有串味的情況發(fā)生,從而影響藥效。
用自來水煎藥行嗎?
自來水中一般會含有余氯,尤其是水質(zhì)較差的地區(qū),余氯含量更高。氯是強氧化劑,可與多種有機物發(fā)生氧化反應(yīng)。只有當(dāng)自來水煮沸成為開水,余氯才能揮發(fā)掉,也才能避免余氯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破壞。而在煮開水的過程中,自來水中鈣、鎂的重碳酸鹽分解沉淀,從而減少了它們與藥材中有效成分結(jié)合沉淀的機會,提高了藥汁的治療效果。因此,煎煮中藥應(yīng)該用沸騰過后冷卻下來的涼開水。熬制中藥前的浸泡:
在煎藥前最好將藥品浸泡30~60分鐘,使中藥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稍微再長點時間也可以,但不可太久,若浸泡時間太久,煮的是時間可相對縮短一點。
浸泡的水最好是涼開水,也可以是自來水,涼開水好的原因是:自來水中含有漂白粉,即有大量的氯元素,這樣浸泡后熬制會對中藥的藥效造成影響。如果這兩種水都沒有,那么放置一段時間的自來水或者純凈水也可以替代。當(dāng)然,如果有天然或者水質(zhì)較好的井水或者泉水是最好的。不需要,但是要知道好多水煎好多藥,比如5碗水煎1碗藥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nèi)容只是整理自網(wǎng)絡(luò)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