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決明是礦物類藥,中藥中的 決明 是什么
發(fā)布時間:2022-09-25 09:50
編輯:網(wǎng)絡(luò)
點擊:1022
本文目錄一覽中藥中的決明是什么2,每日中藥決明子3,石決明是屬于A礦物類藥材B種子類藥材C蕨類藥材D其他類4,煎中藥前必須了解先煎和后下是啥5,決明屬的藥物石決明6,除了植物還有哪些東西也能治病7,求教中醫(yī)藥方中有很多名詞不懂8,這副中……
本文目錄一覽
1,中藥中的 決明 是什么
草決明即決明子。性平,味甘苦咸,功能清肝明目、潤腸通便。主治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jié)等;石決明即鮑魚的貝殼。性平,味咸。功能平肝潛陽,明目。主冶頭痛眩暈、青盲內(nèi)障等。
2,每日中藥決明子
決明子來源于豆科植物決明或小決明的干燥成熟種子。 決明子主產(chǎn)于安徽、廣西、四川、浙江、廣東等地。 決明子為草本植物的種子,石決明為貝殼藥,不是礦物藥,兩者名稱相似,為區(qū)別兩者,常把決明子稱為草決明。因為青葙子的別名也叫草決明,所以處方上一般不應(yīng)寫草決明,否則很能辨別是草決明還是青葙子。又因為決明子的種子呈菱方形,形如馬蹄,所以又稱為馬蹄決明。 決明子甘、苦、咸,微寒,歸肝、大腸經(jīng),為清熱藥之清熱瀉火藥。 決明子主入肝經(jīng),肝開竅于目,苦寒能清熱,故有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療肝熱之目赤腫痛、羞明多淚,風(fēng)熱上攻之頭痛目赤,以及肝腎陰虧之視物昏花、目暗不明。 決明子苦寒清熱,甘寒清潤,又入大腸經(jīng),故能清熱潤腸通便,常與火麻仁、瓜蔞仁、生地等清熱潤腸藥配伍使用,用于治療熱結(jié)便秘或腸燥便秘。對輕度腸燥便秘者,可單味水煎服或泡茶飲。 此外,決明子苦寒清熱,入肝經(jīng),能清瀉肝火、平抑肝陽,用于治療肝陽上亢之頭目眩暈證,常配伍鉤藤、牡蠣、菊花、夏枯草等藥。決明子與菊花等藥制成的菊明降壓片,可用于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因為久煎會使決明子潤腸通便的作用減弱,所以不宜久煎,這與礦物藥石決明須先煎久煎以使有效成分更易溶出不同。 決明子性寒降泄,易引發(fā)腹瀉,故脾虛泄瀉者忌用。 決明子與石決明名稱相似,功效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點是:兩者均有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肝陽上亢或肝火上擾之頭痛眩暈、目赤腫痛。不同點為:決明子甘、苦、咸、微寒,歸肝、大腸經(jīng),長于清肝、疏風(fēng),多用于肝經(jīng)實火之目赤腫痛,且有潤腸通便的作用;石決明咸寒質(zhì)重,入肝經(jīng),善于平抑肝陽,兼能滋養(yǎng)肝陰。

3,石決明是屬于A礦物類藥材B種子類藥材C蕨類藥材D其他類

4,煎中藥前 必須了解先煎和后下是啥
先煎,旨指將藥物先放入器皿中,加水單獨煎煮半小時左右,然后再放入其他藥物同煎。先煎的藥物,多是性重質(zhì)堅的礦物藥和介類藥,或一些毒性藥物,如磁石、牡蠣、龍骨、石決明,附子等。其中礦物藥及介類藥質(zhì)地堅硬,短時間內(nèi)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故應(yīng)用時要打碎先煎,使煎液中有效成分增多,提高藥物療效。另外,烏頭、附子等毒性藥物,有毒成分久煎以后可被分解,毒性減弱,而有效成分隨之增多。
5,決明屬的藥物石決明
藥名:石決明別名:鰒魚甲、千里光、真海決、海決明、海南決、關(guān)海決、鮑魚殼、九孔石決明、鮑魚皮、金蛤蜊皮漢語拼音: shi jue ming英文名: Sea-ear Shell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2.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H.gigantea discus Reeve]3. 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4.Haliotis ouina Gmelin 1.有清熱、鎮(zhèn)靜、降血壓、擬交感神經(jīng)的作用。2.抗感染作用:九孔鮑提取液的抗菌實驗(杯碟法)表明,對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的抑菌效力最強。其貝殼內(nèi)層水解液經(jīng)小白鼠抗四氯化碳急性中毒(肝炎模型)實驗表明,給藥組谷丙轉(zhuǎn)氨酶較對照組明顯下降。病理切片觀察對照組肝細胞有明顯壞死灶,而給藥組肝細胞幾無變性。羊鮑魚汁,于體外有抗有金黃色化膿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3.其它作用:九孔鮑酸性提取液對家兔體外,體內(nèi)凝血時間的影響實驗表明,均具有顯著的抗凝作用(P<0.001)。其貝殼提取液對小白鼠常壓下缺氨實驗表明有明顯耐氧作用;還可使離體小鼠肺的灌流量增加,擴張氣管、支氣管的平滑?。〝U張率17%)。通過灌胃及腹腔兩種途徑,連續(xù)給小白鼠九孔鮑水煎醇沉淀提取液一周后,測定脾臟特異玫瑰花結(jié)數(shù)目表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P<0.001)。 1.著鮑 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含少量的鎂、鈉、鍶、鐵、硅、鋁,微量的鈦、錳、鋇、銅、鉻、磷、釩、鋅等18種元素。水解液含17種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 等。另含殼角質(zhì)(conchiolin)。2.雜色鮑 貝殼主含碳酸鈣,并含殼角質(zhì)及無機元素鈉、鈣、鈦、錳、鐵、磷、鉻、鎂、鋅、銅等。貝殼的內(nèi)層具珍珠樣光澤的殼角質(zhì),經(jīng)鹽酸水解得16種氨基酸,有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丙氨酸(alanine)、絲氨酸、谷氨酸等。貝殼(廣東產(chǎn))酸不溶性灰分為 0.46%。3.皺紋盤鮑 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zhì)約3.67%。無機元素有鈉、鎂、鋁、硅、鉀、鐵、磷、鈦、錳、銅、鎳、鍶、鋅、氯、硫和碘,其中有磷酸根、硅酸根、硫酸根離子存在。并含膽素、殼角質(zhì)。4.耳鮑 貝殼含碳酸鈣、殼角質(zhì)及膽素。 出自1.《別錄》。2.《唐本草》:石決明是鰒魚甲也,附石生,狀如蛤,惟一片無對,七孔者良。今俗用者紫貝,全別,非此類也。3.《蜀本草》:石決明,今出萊州即墨縣南海內(nèi),三月、四月采之。4.《開寶本草》:石決明生廣州海畔,殼大者如手,小者如三兩指;其肉南人皆啖之。亦取其殼,以水漬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以上者不佳。5.《本草衍義》:石決明,《經(jīng)》云味咸,即是肉也。人采肉以供饌,及干致都下,北人遂為珍味。肉與殼兩可用,方家宜審用之。然皆治目,殼研,水飛點磨外障翳,登、萊州甚多。 鮑科拉丁文名:Concha Haliotidis 1.生活于暖海低潮線附近至10m左右深的巖礁或珊瑚礁質(zhì)海底,以鹽度較高、水清和藻類叢生的環(huán)境棲息較多,用寬大的腹足爬行或牢固地吸附于巖石上或潛伏于礁縫內(nèi)。當攝食時將齒舌先端伸出來,于巖石表面舐食硅、紅、褐等藻類。2.喜生活于潮流通暢、透明度高、褐藻繁茂的水域,棲息于水深3-15m處,于低潮線附近或20m以下的深水區(qū)則數(shù)量較少。幼體主食硅藻,成體多以褐、紅藻類為食,也食有孔蟲和橈足類、多毛類等小動物。3.生活于暖海低潮線以下的巖石、珊瑚礁及藻類叢生的海底其足部肌肉特別肥厚,運動力強,足后部有一深的縱溝,常把足部翻轉(zhuǎn)上來包埋整個貝殼。肉質(zhì)細嫩、鮮美,為名貴的海產(chǎn)品之一,唯產(chǎn)量遠不如雜色鮑多。4.生活于潮下帶巖石、珊瑚礁及藻類較多的海底。 1.《別錄》:主目障翳痛,青盲。2.《海藥本草》:主青盲內(nèi)障,肝肺風(fēng)熱,骨蒸勞極。3.《綱目》:通五淋。4.《本草從新》:愈瘍疽。5.《本草求原》:軟堅,滋腎,治痔漏。6.《山東中草藥手冊》:鎮(zhèn)肝、明目,治眩暈。7.《本草經(jīng)疏》:石決明,乃足厥陰經(jīng)藥也。足厥陰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血虛有熱,則青盲亦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熱,所以能主諸目疾也。8.《要藥分劑》:石決明大補肝陰,肝經(jīng)不足者,斷不可少。9.《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石決明味微咸,性微涼,為涼肝鎮(zhèn)肝之要藥。肝開竅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細水飛作敷藥,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內(nèi)服,能消目內(nèi)障。為其能涼肝,兼能鎮(zhèn)肝,故善治腦中充血作疼作眩暈,因此證多系肝氣、肝火挾血上沖也。 1.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為我國南方優(yōu)良養(yǎng)殖種類之一。2.分布于遼寧、山東及江蘇連云港等地。為我國鮑屬中個體最大,產(chǎn)量最多的良種?,F(xiàn)不僅適應(yīng)于我國北方沿海養(yǎng)殖,且已南移到福建沿海人工養(yǎng)殖獲得成功。3.分布于海南島和西沙、東沙群島及臺灣海峽。4.分布 于耳鮑相同,但產(chǎn)量不多。 石決明散〈太平圣惠方〉:磨障消翳。千里光湯〈眼科龍木論〉:迎風(fēng)流淚用藥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雜色鮑貝殼呈卵圓形,殼質(zhì)堅實,殼長80-93mm,寬58-68mm,殼頂鈍,位于殼后端,螺旋部矮小,略高于體螺層的殼面,螺層約3層,縫合淺淺,自第2螺層中上部開始至體螺層邊緣末端。殼表有30多個排成一列整齊而逐漸增大的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顯著,不開孔的突起頂部呈下陷凹窩;有6-9個突起特大,開孔與內(nèi)部相通,形成呼水孔,有呼吸及排泄作用,亦可從孔道伸出觸手。體螺層被突起和小孔隔成的螺肋區(qū),成一寬大的傾斜面,占殼的絕大部分;其表面還生有不甚規(guī)則的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線,隨著貝殼的生長時期,發(fā)達的生長線逐漸形在明顯的褶襞。殼表面為綠褐色,或摻有黃、紅色形成的雜以斑。但常因附生其他生物,如苔蘚蟲、石灰蟲等,以致往往呈灰褐色。成體殼頂磨損部,顯露珍珠光澤,殼內(nèi)面銀白色,珍珠樣彩色光澤強。殼口卵圓形,與體螺層大小幾相等。體柔軟,頭部背面兩側(cè)各有一細長的觸角和有柄的眼各1對,在腹面有一向前伸展的吻,口縱裂于其前端,內(nèi)有顎片和舌齒,足極發(fā)達,口與殼口相等,分為上足和下足兩部,下足呈盤狀,整個足部背面中央的肌肉降起呈圓柱狀,構(gòu)成大型的右側(cè)殼肌,背面與貝殼相連。于右側(cè)殼肌下緣,可見一般消化腺為深褐綠色;生殖季節(jié)的生殖腺,雌性呈灰綠色,雄性呈乳黃色。無厴。皺紋盤鮑貝殼呈橢圓形,殼長120-125mm,寬82-85mm,扁平的殼頂位于殼的偏后方,稍高于殼面,螺層約3層,各層間縫合線淺,自第2螺層中部始,具1列由小漸大,沿右至左的螺旋排列的突起,20-30個,至體螺層的邊緣,近殼口3-5個突起,開也與外面相通,形成呼水孔,沿著呼水孔列左下側(cè)面有一條明顯的螺溝。殼面深綠褐色,有許多粗糙而不規(guī)則的皺紋,較大的貝殼上常有苔蘚蟲和龍介等形成突起的附著物,殼內(nèi)面銀白色,帶珍珠樣光澤。耳鮑貝殼較小而扁,呈耳狀,殼長65-70mm,殼寬小于殼長的1/2,殼高約相當于殼寬的1/3。殼薄,略扭曲,從第2螺層主體螺層邊比有呼水孔列,有30個左右的突起,末端最大的4-7個開孔,以6個開孔較多見,從第2螺層至貝殼邊緣有4-5條明顯的螺肋。殼面生長線明顯,殼表頗為光滑美麗,常呈翠綠色或黃褐色,并布有紫褐色和土黃色三角形斑紋,有的還雜有多種色彩組成的不規(guī)則云狀斑,殼內(nèi)面銀白色,有淡綠色閃光及珍珠光澤。羊鮑貝殼短寬,較薄,呈扁平卵圓形,殼長80-88mm,最大也可達100mm以上,殼寬約為長的5/7,高級為長的1/4-1/5,殼頂位于近中部,螺旋部與體螺部約各占一半,螺層約4層,從第3螺層至體螺層邊緣,有20余個突起,近殼口的4-5個開口,呈管狀的呼水孔,其余全盲閉。殼面螺肋寬大使殼面粗糙不平,有時具苔蘚蟲等形成的疣狀突,殼表灰綠色或裼色,散有橙黃色和白色花斑。殼內(nèi)面銀白色,帶有青綠的珍珠光澤。 生活習(xí)性鮑在自然界海區(qū)棲息于海水透明度大、鹽度高、水流通暢、海藻叢生的巖礁地帶,夜間四處覓食。雌雄異體,體外受精,繁殖期因地區(qū)和種類而異,一般在6-9月。幼鮑生長發(fā)育較慢。養(yǎng)殖技術(shù)人工養(yǎng)殖時,首先要作親鮑選擇,雜色鮑要求體長6cm,皺紋盤鮑要求8cm以上。性腺外觀豐滿。產(chǎn)卵池要保持水質(zhì)清潔,使親鮑自然產(chǎn)卵或用紫外線照射法、變溫刺激法等催產(chǎn)。受精卵比重大于海水,可反復(fù)洗滌除去死卵及多余精液以使胚胎良好發(fā)育。當胚胎發(fā)育至擔輪幼蟲或面盤幼蟲精液以使胚胎良好發(fā)育。當胚胎發(fā)育至提輪幼蟲或面盤幼蟲初期,移入育苗池中,再投放附有餌料(硅藻)的附著板于水深10-20cm處,多數(shù)幼體即結(jié)束游浮生活、降落于附著板面上轉(zhuǎn)為匍匐生活。飼養(yǎng)管理成鮑飼養(yǎng)有自然放養(yǎng)、筏式吊養(yǎng)和池式工廠集約飼養(yǎng)等方式。一般要在2-3年之后,成鮑殼長達5cm以上即可收獲。采用立體多層淺水槽流水飼養(yǎng),投以人工配合餌料,可使產(chǎn)量大幅度提高。炮制方法1.捕得后,將肉剝除,取殼,洗凈,除去雜質(zhì),曬干。石決明:洗凈晾干,敲成碎塊;煅石決明:取刷凈的石決明,置無煙的爐火上或坩堝內(nèi)煅燒,內(nèi)服的煅至灰白色,外用的煅至白色,取出放涼,碾碎;鹽石決明:將石決明煅至微紅,取出,噴淋鹽水,碾碎。(每石決明100斤,用鹽2.5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2.《雷公炮炙論》:凡使(石決明)先去上粗皮,用鹽并東流水于大磁器中煮一伏時,漉出,拭干,搗為末,研如粉,卻入鍋子中,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膠三件,更用東流水于磁器中,如此淘之三度,待干,再研一萬匝,方入藥中用。3.《海藥本草》:凡用(石決明)先以面裹熟煨,然后磨去其外黑處并粗皮,爛搗之,細羅,于乳缽中再研如面,方堪用也。4.《得配本草》:煅,童便淬研,水飛用。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 (1)雜色鮑 長卵圓形,內(nèi)面觀略呈耳形,長7-9cm ,寬 5-6cm,高約2cm。表面暗紅色,有多數(shù)不規(guī)則的螺肋和細密生長線,螺旋部小,體螺部大,從螺旋部頂端開始向右排列有20余個疣狀突起,末端6-9個開孔,孔口與殼面平。內(nèi)面光滑,具珍珠樣彩色光澤。殼較厚,稍光滑,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厚0.5-10mm,有較明顯的層次。無臭,味微咸。(2)皺紋盤鮑 長橢圓形,長8-12cm,寬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數(shù)精糙而不規(guī)則的皺紋,生長線明顯,常有苔蘚類或石灰蟲等附著物,末端4-5個開孔,孔口突出殼面,殼較薄,斷面0.5-5mm。(3)耳鮑 狹長,略扭曲,呈耳狀,長5-7cm,寬2.5-3.5cm,高約1cm。表面光滑,具翠綠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種顏色形成的斑紋,螺旋部小,體螺部大,末端5-7個開孔,孔口與殼平,多為橢圓形,殼薄。質(zhì)較脆,斷面0.5-1.5mm。(4)羊鮑 近圓形,較小,長4-8cm,寬2.5-6cm,高0.8-2cm。頂端位于近中部而高于殼面螺旋部與體螺各占1/2,從螺旋部邊緣有2行整齊的突起,尤以上部較為明顯,末端4-5個開孔呈管狀。顯微鑒別 (1)雜色鮑 珍珠層結(jié)構(gòu)的文石小板緊密排列,柱纖結(jié)構(gòu)的不規(guī)則方圓形組織直徑10-100μm。粉末可見雪白色與朱紅色相間的多數(shù)微粒組成珊瑚狀塊粒,夾暗黃色、橘黃色、黑紫色微粒。(2)皺紋盤鮑 珍珠層結(jié)構(gòu)的文石小板緊密排列,柱纖結(jié)構(gòu)的不規(guī)則方圓形組織直徑10-30μm。粉末白色與落英粉色相間的多數(shù)微粒組成珊瑚狀塊粒,夾紫紅色、黑紫色微粒。(3)耳鮑 珍珠層結(jié)構(gòu)的文石小板呈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和橢圓形,短徑5-15μm,緊密平行排列,其外層顯棱柱結(jié)構(gòu),橫斷面呈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直徑7.5-82.5μm,縱斷面可見柱體較規(guī)則排列。粉末微粒常聚成邊緣不整齊具有突起的微粒,并有邊緣整齊呈四邊形、棱形、五角形等五彩珍珠質(zhì)的透明塊粒。性味味咸;性寒 理化鑒別 (1)取粉末500mg,加蒸餾水10ml,振勻后取出1ml,加醋酸鋅乙醇飽和液2-3滴,觀察反應(yīng)和熒光。雜色鮑顯草綠色熒光,耳鮑顯淺黃綠色熒光,皺紋盤鮑顯淺黃綠色熒光;生石決明顯淺綠色熒光,煅石決明顯淺黃綠色熒光。(2)取粉末肉眼觀察,雜色鮑具苔綠色熒光,耳鮑具橙皮黃色熒光,皺紋盤鮑具雪白色熒光。藥材基源為鮑科動物雜色鮑、皺紋盤鮑、耳鮑、羊鮑等的貝殼。臨床運用生石決明,平肝潛陽,清熱明目功力較強,善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腫痛,頭目眩暈;煅石決明,減寒涼之性,加強收澀之功,多能平肝斂肝,用于骨蒸勞熱,青盲內(nèi)障,外傷出血在;鹽石決明;增咸寒滋陰之力,長于補肝益腎,滋陰清熱。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水飛點眼。出處《中華本草》
6,除了植物還有哪些東西也能治病
能吃又能做藥的植物有如:大蒜、蔥、姜、辣椒、胡椒、八角、茴香、蘿卜、蓮藕、蓮子、山藥、苦瓜、南瓜、西瓜、冬瓜、北瓜、白菜、甘薯、海帶、裙帶菜、紫菜、魚腥草、蕨菜、蘆薈、銀杏、棗、柿、梨、山楂、枸杞、石榴、無花果、桂花、金橘、梅子、木瓜、龍眼、荔枝、橙、桑、檳榔、栝樓、芡實、扁豆、薏苡、荇菜等等。能治病的中藥材中,除植物類中藥材外,還有動物類中藥材和礦物類中藥材。動物類中藥材如鹿角、 鹿筋、鹿鞭、 鹿尾、 豹骨、 猴骨、 羚羊角、 牛黃 、麝香 、猴棗、 熊膽、 熊掌、 象皮、 馬寶、 海馬、 海龍、 狗腎 、水獺肝 、玳瑁、 蛤士膜、 珊瑚 、龜甲、 鱉甲 、珍珠 、珍珠母 、牡蠣、 蛤殼 、甲香、 魚螵、 水蛭 、魚腦石、 石決明、 海螵蛸、 瓦楞子、 雞內(nèi)金、 蟾酥 、龍涎香 、蟬蛻、 蠶沙、 穿山甲海馬、蜈蚣、蛇毒等。礦物類中藥材如朱砂,紅粉,輕粉,自然銅,磁石,赭石,雄黃,信石,石膏,寒水石,龍骨,芒硝,滑石,爐甘石,青礞石,膽礬,白礬,硫黃等。
7,求教中醫(yī)藥方中有很多名詞不懂
文火、武火
慢火煎謂之“文火”,急火煎謂之“武文”。前人有“急煎取其生而疏蕩,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之說。一般煎藥先武后文,即開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如《本草綱目》載:“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先煎
介殼類、礦石類藥物,因質(zhì)堅而難煎出味,應(yīng)打碎先煎,煮沸后約10~20分鐘,再下其他藥,如龜板、鱉甲、代赭石、生牡蠣、石決明、龍骨等。泥沙多的藥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質(zhì)輕量大的藥物如蘆根、茅根、竹茹等,亦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用澄清液代水煎煮其他藥物。
后下
薄荷、砂仁、沉香、大黃等氣味芳香的藥物,借其揮發(fā)油起作用,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煎好時下,煎4~5分鐘即可,以防久煮使其有效成份散發(fā)而降低藥效。
包煎
為防止煎后藥液混濁及減少對咽、喉及胃腸道的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復(fù)花、蒲黃等,要用薄布將藥包好入鍋煮。
烊化
膠質(zhì)、黏性大而且易溶化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雞血藤等,用時應(yīng)先單獨加溫溶化,再加入取渣的藥液中趁熱攪拌,使之充分溶解,以免同煎時粘鍋煮焦,且粘附他藥,減少藥物有效成分而影響療效。
另燉
有些貴重藥,如人參、羚羊角等,為了保護其有效成分不被損失,可將其切成小薄片,隔水燉2~3小時,取汁服用。
8,這副中藥怎么熬制熬好后在什么時候吃啊
煎藥最好用瓦罐,沒有就用瓷的 ,砂罐都行,不用鐵鍋就是了這個方子都是根莖和子,吸水少放一碗水再加大半碗泡兩個小時在煎,煎20分鐘,兩次三次隨便,最好煎三次,三遍喝,都是補藥,易久煎,三次好一點。第二次第三次煎的時候水放一碗多一點,時間都是20分鐘。剪出來剛好一碗。如果怕麻煩就煎兩次,不要把兩次混到一塊,煎一遍喝一遍。有的醫(yī)生要把兩次煎的混到一塊,個人覺得這樣不好。喝藥不要隔夜,一劑藥一天喝。 放冷水,大火煎開,小火燉。方子很難講有效沒有效,吃幾天就知道了,對癥很快就會有好轉(zhuǎn)的,都是滋補肝腎的,肝腎陰虛。從方劑來看是治療脫發(fā)的。方子很呆板。 脾胃要好的話,飯前40分鐘喝,飯前喝好點, 脾胃不太好就飯后一個小時喝,不然傷胃。特殊的中草藥煎煮方法有些中藥材因性質(zhì)、成分特殊, 煎煮時需要特殊 (1)先煎先煎藥一般加水400至500毫升, 用武火煮沸15-20分鐘后, 再加入其他一般藥物中, 將水加至適量時, 繼續(xù)煎煮.先煎的藥物大致有: 生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白石英、紫石英、生龍骨、蛤殼、生石決明、瓦楞子、龜板、鱉甲、龍齒、豹骨、鹿角、水牛角等礦物、貝殼、骨、甲、角一類及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的藥材.另外, 還有烏頭、商陸、生南星、生半夏等毒性藥材, 久煎能緩和毒性. 處理, 方可產(chǎn)生最佳效果.通常有以下幾種: (1)后下后下藥一般應(yīng)在煎藥結(jié)束之前5-10分鐘放入為宜.后下藥大致有薄荷、砂仁、肉豆蔻、沉香、肉桂、廣木香等氣味芳香, 含揮發(fā)性成分的藥物.另外還有鉤藤、大黃、番瀉葉、徐長卿等不能久煎的藥物也適宜后下. (2)包煎即是把藥物裝在砂布袋中與其他藥物同煎.包煎的藥物大致有葶藶子、車前子、蠶砂、旋覆花、滑石粉、六一散、青黛、馬勃、生蒲黃等含有粘液質(zhì)、絨毛和體輕易漂浮的藥物. (3)另煎另煎取汁后倒入藥湯中服水.另煎的藥材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燕窩、銀耳等貴重藥物. (4)烊化即將膠類、膏滋類、糖類、或無機鹽類藥物於其他藥煎得的藥液(去渣)中加熱溶化成液體劑型.烊化的藥物有: 阿膠、龜板膠, 鹿角膠、枇杷葉膏、芒硝、玄明粉等. (5)兌服將液體藥物與其他藥物的煎取汁液, 兌入服用.兌服的藥物有: 竹瀝、姜汁、鮮藕汁等. (6)沖服對於貴重藥物或成分易被破壞的藥物宜研粉沖服, 如羚羊角粉、犀角粉、水牛角末、珍珠粉、沉香末等.先把中藥放到沙鍋里,加水超過藥面約兩個橫指高,先泡半個小時。放火上先用小火把藥燒開后用小火慢慢熬半小時后倒出來。再添水,比第一次的水要少一些。再燒開后小火熬半小時后倒出來。兩次熬的藥水放在一起,混勻后待溫,分早晚兩次服用。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脫發(fā)。但用于肝腎虛引起的脫發(fā)效果要好些。你這種脫發(fā)和濕熱有關(guān)。用溫水先泡半小時再煎,先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20-30分種用沙鍋
9,關(guān)于中藥的問題
煎藥的方法湯劑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種中藥劑型。用中藥治病,無論是用單味入藥,還是用多味藥配成方劑應(yīng)用,都需要進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它藥液熬制成湯劑后,才能服用。因此湯劑的煎法是很有講究的,它對藥物的療效有很大的決定作用。正如《醫(yī)學(xué)源流論》中所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湯藥的程序雖然簡單,但其中包含的學(xué)問不小。那么,怎樣煎藥才能有效地發(fā)揮藥物的作用呢? 我們先從煎藥的容器說起。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藥要用砂鍋,而不能用銅、鋁、鐵等金屬鍋,這是為什么呢?用陶瓷砂鍋來煎藥,是因為它的性質(zhì)穩(wěn)定,不容易與藥物起化學(xué)反應(yīng);另外,它傳熱慢、受熱勻,不容易糊鍋,而且價格也便宜。所以,選用陶瓷制的砂鍋、瓦罐是最方便實用的。如果沒有砂鍋和瓦罐,用不銹鋼、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也可以。但是一定不能用銅、鋁、鐵等金屬容器,因為金屬容器的化學(xué)性質(zhì)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化學(xué)發(fā)應(yīng),影響藥效甚至產(chǎn)生毒副作用?;颊叻煤笥锌赡艹霈F(xiàn)惡心、嘔吐等現(xiàn)象,使病情加重。 煎中藥時一般都要加水,通常只要是干凈的水就行了,井水、自來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要把握好,不同藥劑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樣的。水少了,可能不夠,煎煮不出藥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誤時間,還會使湯液的濃度降低,同樣會影響療效。那么一劑湯藥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合適呢? 煎煮中藥的水量是根據(jù)藥物的性能、具體服用要求、藥物的大小以及藥味的多少來定的。首先,在煎藥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鐘,使藥物完全被水滲透,這樣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為藥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藥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醫(yī)生有具體的要求,應(yīng)遵醫(yī)囑。 由于藥物的質(zhì)地不同,煎藥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說有些藥要先煎后下,有些藥要另煎,有些藥要包煎等等。至于煎藥的時間,要根據(jù)藥物的性質(zhì)來定。通常頭遍煎時,應(yīng)在中藥煮開后再熬20分鐘左右,二遍煎的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視具體藥物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一些解表藥的煎煮時間就應(yīng)該短一些,因為解表藥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莖和葉的部分,質(zhì)地疏松,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時間可以短一些。芳香類的藥物象藿香、佩蘭、薄荷和一些鮮用的藥物,由于揮發(fā)性較大,或質(zhì)地較柔軟,如果久煎容易喪失過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時間也要短些。通常在其它藥物快要煎好時再下,煎至聞到藥香味時就可以了。而一些礦物類、貝殼類或動物類的藥物,象生石膏、磁石,還有象生牡蠣、生石決明這些藥,由于質(zhì)地比較堅硬,就需要先煎20分鐘左右,再下其它的藥物同煎。另外,還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藥物,比如種子類體積較小的、粉末狀的、粘性的、容易燒焦的藥物,或帶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藥物等等,就應(yīng)該用紗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中藥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關(guān)鍵,一般都認為煎藥還是煎兩遍好,頭一遍叫“頭煎”,第二遍叫“二煎”。這樣可以使藥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增強療效。通常把這兩次煎出的藥湯混在一起服用,總量大約300~500毫升。對于服中藥困難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分服,或者是濃縮給藥。但是有些藥,象解表類的就不能濃縮給藥,而應(yīng)煎多少服多少。 煎中藥的火力按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武火就是大火、旺火。武火的火焰大,力道猛烈,可以使溫度急速上升,使藥液很快沸騰,但也容易燒焦;而文火的火焰較小,力道比較溫和。煎藥時,通常先用武火將藥液燒開,再用文火慢慢地煎。 簡而言之,煎煮中藥的注意事項主要有以下幾點: 1、禁用銅、鐵、鋁等金屬容器,以免影響藥效。 2、加水量要適當,煎藥之前要浸泡,煎藥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 3、注意特殊中藥的煎煮方法,保證療效。 4、變質(zhì)或煎糊的中藥切勿再服,以免中毒。 5、注意服藥時間和方法,謹遵醫(yī)囑。(第3條有什么不明白的,加359224182,解釋)忌口是指在服中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主要有如下幾點。(1)服用人參、黨參期間,應(yīng)忌食蘿卜、綠豆。因為兩藥藥性、藥效不同,會抵消其作用。(2)服用珍珠母、棗仁、貝母、半夏時,應(yīng)忌飲茶,以免茶葉中的鞣質(zhì)與之反應(yīng)而降低藥效。(3)熱性病證,應(yīng)忌椒姜辛辣油膩。(4)寒性病證,宜忌瓜果生冷。(5)肝陽上亢者忌食蔥蒜葷菜、膏粱厚味等辛熱助陽之品。(6)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粘膩不易消化之物。(7)風(fēng)疹、瘙癢等過敏性疾病或皮膚病,以及哮喘等病應(yīng)忌食含有異性蛋白的“發(fā)物”,如魚蝦,海味腥膻之物,以免過敏反應(yīng)加重病情。(8)冠心病、高血脂或肝炎患者忌食動物油脂。(9)水腫患者忌鹽。(10)消渴病人忌糖。(11)痰濕患者忌食酸斂之品。(12)瘡瘍膿腫等病忌食魚、蝦、蟹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忌口對疾病治療有一定的科學(xué)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應(yīng)根據(jù)具體情況酌情掌握。您使用滋補類中藥,要溫服(溫度為溫),飯后服,每日一劑,每天2-3次。
10,浮沉條件在醫(yī)學(xué)上的應(yīng)用是
1 升降浮沉與疾病趨向的關(guān)系 升降浮沉學(xué)說在人體生理、病理的運用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即“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氣機紊亂“出入廢則神機氣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若由外感、內(nèi)傷或痰食等導(dǎo)致氣之運行障礙,可出現(xiàn)郁滯、逆亂、上逆、下陷、內(nèi)閉、外脫等病證,中藥的升降浮沉是從藥物作用于疾病的趨向上對其功效的概括。中藥中升浮的藥物大多具有升陽、解表、催吐、開竅等功效,可用來改善或消除疾病趨向是向下或向內(nèi)的病證,如腹瀉、脫肛、崩漏或表征不解等。沉降的藥物大多具有清熱瀉火、瀉下通便、降逆止嘔、止咳平喘、潛陽熄風(fēng)、利水滲濕等功效,可用來改善或消除病勢趨向上或向外的病證,如嘔吐、喘咳、肝陽上亢、自汗或盜汗等。大部分藥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勢是明顯的,但少部分藥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勢不明顯或存在二向性,如麻黃既能發(fā)汗,又能平喘、利水。川芎既能上行巔頂止頭痛,又能下行血海通月經(jīng),這就需要我們在臨床應(yīng)用中辨證施治。 2 升降浮沉與性味和質(zhì)地的關(guān)系 藥物的升降浮沉是天生就有的,它是由藥物氣味厚薄、四氣五味和質(zhì)地共同決定的,它同時也是中藥臨床運用時具體功效的生動體現(xiàn)。藥物氣味厚薄能夠決定其作用的升降浮沉,張元素之《醫(yī)藥啟源》創(chuàng)造了“氣味厚薄寒熱陰陽升降之圖”,以陰陽為綱對每味藥的氣味厚薄加以分析;汪昂在《本草備要》中云:“氣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精辟地概括了氣味厚薄與升降浮沉的關(guān)系。一般來說,辛夷花、薄荷、麝香等味厚之品藥性多升;大黃、黃芩、丁香等氣薄之品藥性多降;防風(fēng)、荊芥等氣厚之品藥性多?。晃逦蹲?、浮小麥等味厚之品藥性多沉。 中藥四氣即寒熱溫涼,不同氣性的藥物升浮之性不同,即四氣也能決定中藥的升降浮沉。李時珍《本草綱目》云:“寒無浮,熱無沉”。強調(diào)了四氣與升降浮沉的關(guān)系。一般地講,具溫?zé)嶂缘乃幬锶绶里L(fēng)、白芷、干姜、細辛等多升浮,寒涼之性的藥物如大黃、黃芩、梔子、苦參、五倍子等多沉降。酸苦甘辛咸五味對中藥的升降浮沉同樣起到?jīng)Q定作用,王好古云“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陽,酸苦咸地之陰,陽則浮,陰則沉”,這是從五味與陰陽對立的關(guān)系上對中藥升降浮沉的論述。李時珍云“酸咸無升,甘辛無降”。進一步闡明了五味與升降浮沉的關(guān)系,一般而言,辛甘淡之品藥物,如辛夷花、細辛、當歸、干姜等多升浮,酸苦咸之品藥物,如芒硝、五味子、車前子、木通等多沉降。 除了四氣五味之外,中藥的質(zhì)地也是決定中藥升降浮沉的一個重要因素,藥物質(zhì)地有輕泡重濁之別,這是藥物與身俱來的特性,中藥質(zhì)地不同,則升浮沉降之性有別,張元素《醫(yī)學(xué)啟源,用藥備旨》云:“(麻黃)體輕而浮升,(桂枝)體輕而上升,(石膏)體重而沉降,(杏仁)濁而沉降”。一般而言,花葉皮枝等體輕之品,如薄荷、辛夷、桑葉、桂枝等藥性多升浮,而種子果實、礦物、貝殼等藥物,如石決明、龍骨、朱砂、赭石、鱉甲、蘇子、枳實等質(zhì)重之品多主沉降,但是中藥的升降浮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花葉質(zhì)地松泡藥物,本主升浮,但旋復(fù)花卻能降氣止嘔,其性沉降;槐花涼血止血治腸風(fēng)下血,番瀉葉瀉下導(dǎo)滯均不具升散之性,丁香辛溫,專于降氣止嘔,本性沉降,子實質(zhì)重之品,本皆沉降,但蔓荊子上行頭目,內(nèi)外疏散表邪;蒼耳子外散風(fēng)寒,上通鼻竅;牛蒡子上清頭目,利咽喉,外散風(fēng)邪,均具升浮之性。 3 升降浮沉與加工炮制和配伍的關(guān)系 炮制是通過外部條件使藥性變化,克服藥物偏性,使之更適合病情的需要。張元素《醫(yī)學(xué)啟源》中云:“黃連、黃芩、知母、黃柏治病在手梢皮膚者,須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臍之上者,須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陳嘉漠在《本草蒙荃》中也云:“酒制升提,姜制發(fā)散,入鹽走腎中軟堅”。如藥物經(jīng)酒炒則性升,姜汁炒則性散,醋炒則能收斂,鹽水炒則能下行。藥物在復(fù)方配方中,升浮的藥物在同較多較強的沉降藥物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蹬制約,沉降的藥物在同較多較強的升浮藥物配伍時,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約。桔?!靶量?,陽中之陽,渭之舟楫,諸藥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為舟楫之劑,方中配合應(yīng)用可引諸藥上行,伍以牛膝則引藥下行?!侗静菝绍酢分性疲骸伴倨ねa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本草綱目》也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這說明升降浮沉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臨床用藥時,除掌握一般原則外,還要了解它的轉(zhuǎn)化規(guī)律,以便運用自如。 升降浮沉只是藥物性能的一個方面,在應(yīng)用藥物的時候,如果只掌握藥物的升降浮沉,而忽略了四性五味,歸經(jīng)等性能,是不夠全面的,因此必須把幾方面結(jié)合起來,以指導(dǎo)臨床應(yīng)用。醫(yī)學(xué)檢查肝腹水時,先按一下,然后肝會浮起來,以此檢查,嚴重程度。 氣象上霧升為水蒸汽,降為水珠。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nèi)容只是整理自網(wǎng)絡(luò)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