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敗毒散的組成,振源片主要成分是人參嗎
發(fā)布時間:2022-07-23 12:13
編輯:網(wǎng)絡
點擊:502
振源片主要成分是人參嗎主要成分不是人參,主要成分是人參果總皂苷,和人參皂苷是有區(qū)別的,用于滋補強壯,延年益壽,抗疲勞,抗應激,抗乏氧。用于頭暈,疲勞,早衰與神經(jīng)衰弱,內(nèi)分泌失調等。應該不用吧。2,人參敗毒散的配伍特點是什么……
1,振源片主要成分是人參嗎
主要成分不是人參,主要成分是人參果總皂苷,和人參皂苷是有區(qū)別的,用于滋補強壯,延年益壽,抗疲勞,抗應激,抗乏氧。用于頭暈,疲勞,早衰與神經(jīng)衰弱,內(nèi)分泌失調等。
2,人參敗毒散的配伍特點是什么
人參敗毒散證系正氣素虛,又感風寒濕邪。治當散寒祛濕,益氣解表。君藥:羌活、獨活發(fā)散風寒,除濕止痛,羌活長于祛上部風寒濕邪,獨活長于祛下部風寒濕邪,合而用之,為通治一身風寒濕邪的常用組合。臣藥:川芎行氣活血,并能祛風。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氣,二藥既可助君藥解表逐邪,又可行氣活血加強宣痹止痛之力。佐使藥: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殼苦溫,理氣寬中,與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暢通氣機、寬胸利膈的常用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滲濕以消痰,皆為佐藥。生姜、薄荷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調和藥性,兼以益氣和中,共為佐使之品。方中人參亦屬佐藥,用之益氣以扶其正,一則助正氣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復人之義;二則令全方散中有補,不致耗傷真元。綜觀全方,用羌獨活、芎、柴、枳、桔、前等與參、苓、草相配,構成邪正兼顧,祛邪為主的配伍形式。配伍深具特色,得到歷代醫(yī)家充分肯定。

3,受涼感冒發(fā)燒為什么會全身酸痛肚子也痛的厲害
你的情況,一般診斷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藥如果是阿奇霉素的話,對胃是有一定刺激,這是常見副作用,停藥就會好的。 建議:通知醫(yī)生,先停藥,若疼痛好轉,應當換藥。要分清楚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風寒感冒可見鼻塞流清鼻涕怕冷比較厲害,用人參敗毒散治療,風熱感冒可見鼻塞黃鼻涕,發(fā)熱比怕冷厲害,用銀翹散治療就可以了,感冒了注意多喝水,減少外出和去人多的地方,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4,人參敗毒散和敗毒散的有什么區(qū)別
人參敗毒散由柴胡、甘草、桔梗、人參、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羌活、獨活組成,原為煮散劑,每服二錢,生姜、薄荷少許水煎后不拘時服用,“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嘔噦寒熱,并皆治之”?,F(xiàn)代有中成藥人參敗毒膠囊,保留了藥材的揮發(fā)油成分,較水煎服方便,療效更優(yōu)。人參敗毒散加減化裁為加味敗毒散、荊防敗毒散、連翹敗毒散、荊芥敗毒散等?!夺t(yī)宗金鑒》載:“時毒,謂受四時不正之氣,或腫兩腮兩頤,或咽喉腫痛,以本方減人參,加牛蒡、連翹治之。時疹,謂初病即有之疫;血風,謂遍身瘙癢之疹,俱以本方減人參,加荊芥、防風治之,名荊防敗毒散。表熱無汗,噤口痢疾,以本方加倉米治之,名倉廩散。溫病、熱病熱甚,俱加黃連、黃芩。胃實便硬,俱加芒硝、大黃?!保ā夺t(y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汪昂《醫(yī)方集解》載:“本方除人參,名敗毒散;治同(人參敗毒散)。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亦治腸風下血清鮮。本方去人參,加連翹、銀花,名連翹敗毒散,治瘡毒。除人參,加黃芩等,名敗毒散加黃芩湯,治溫病不惡風寒而渴。除人參,加大黃、芒硝,名硝黃敗毒散,消熱毒壅積。敗毒散合消風散,名消風敗毒散,治風毒癮疹,及風水、皮水在表,宜從汗解考。本方加陳倉溫米,名倉廩散,治噤口痢?!保ā夺t(yī)方集解發(fā)表之劑》)
5,中藥治發(fā)燒
羚羊角粉1--3克沖服.發(fā)熱原因很多應對證用藥.(有發(fā)汗退熱;通便退熱;和解退熱;消炎退熱;滋陰退熱;甘溫退熱等等.)太多了,中醫(yī)辨證發(fā)燒有很多種,樓上說的銀翹散屬于外感風熱表實癥另外還有 外感風寒表實用麻黃湯外感風寒表虛用 桂枝湯正虛外感用 人參敗毒散 陰虛外感 用 加減葳蕤湯陽虛外感 再造散 血虛外感 蔥白七味飲總之,這些都是一些基礎方 你可以查閱一下,根據(jù)證的輕重寒熱,附帶的兼癥 還需進行加減。。。中藥治發(fā)燒的藥方多如牛毛,要辨證論治的
6,中醫(yī)名詞解釋
逆流挽舟:是治療痢疾有表證的方法。
木郁發(fā)之---疏肝理氣
木火刑金--肝火犯肺逆流挽舟:是治療痢疾有表證的方法。痢疾初起,有的有惡寒、發(fā)熱、身痛、頭 痛無汗等表證,用人參敗毒散(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 殼、桔梗、茯苓、人參、甘草)治療。
古人認為痢疾的邪本來從表陷入于里,用本方仍使邪由里出表,好像在逆水中挽船上行。
現(xiàn)在認為本方辛溫香燥,適合于外感挾濕證,但痢疾多系濕熱,本方就不一定適合,所以多以解表藥和導滯藥、清利濕熱藥同用。
木郁發(fā)之:肝,五行屬木。木郁發(fā)之是指用芳香行氣之藥治療肝氣郁結、肝木不舒之證。
木火刑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過旺,可以耗傷肺金,引起肺病的 加重,出現(xiàn)乾咳,胸脅疼痛,心煩,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7,敗毒散與濕毒
《小兒藥證直訣》方組成:柴胡(洗去蘆)、前胡、川芎、枳殼、羌活、 獨活、茯苓、桔梗(炒)、人參各一兩,甘草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入生姜、薄荷煎。
敗毒散有很多方子, 大至差不多少.
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嘔噦寒熱,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古方敗毒散是精業(yè)本草中醫(yī)堂的內(nèi)部藥,對尖銳濕疣、淋病等性病的治療非常有效,通過內(nèi)病外治的外敷療法,達到驅風散熱、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且是中醫(yī)藥,安全無副作用,標本兼治,是目前治療尖銳濕疣等性病最理想的治療方式!建議你可以試下,治好病才是硬道理.
處方 黨參 100g 茯苓 100g 枳殼 100g 甘草 50g 川芎 100g 羌活 100g 獨活 100g 柴胡 100g 前胡 100g 桔梗 100g 【制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粗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 本品為褐色的粉末;氣香,味苦、微甘。 【鑒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不規(guī)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 ,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 。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 。外果皮細胞多角形,類方形或長方形,側面外皮角質層,表皮層以下的幾列薄壁細胞 中含草酸鈣方晶。草酸鈣晶體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呈類圓形或類晶狀。石細胞幾無色, 單個或數(shù)個成群或與木栓細胞相連結,呈多角形、類斜方形或短棱形,大多一端或一邊 尖突,長120μm壁厚6~10μm,木化、紋孔稀疏,孔溝明顯,有的胞腔內(nèi)含棕色物。木 栓細胞無色或棕色,表面觀呈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4~54μm 壁稍厚,略波狀彎曲 、木化,有的胞腔含棕色物,橫斷面呈類長方形,木組織間可見落皮層。 【檢查】 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guī)定(附錄10頁)。 功能與主治 發(fā)汗解表,散風祛濕。用于傷寒溫病,憎寒壯熱,項強頭痛,四 肢酸痛,噤口痢疾,無汗鼻塞,咳嗽有痰。 用法與用量 另加生姜、薄荷少許燉,取湯服。一次6~9g,一日1~2次。 注意 忌生冷油膩食物。 【規(guī)格】 每袋裝9g 【貯藏】 密閉,防潮。
8,治療感冒的驗方有哪些
1、寒證●王三才:人參敗毒散,治感冒非時,傷寒頭疼,身熱拘急,憎寒壯熱。方劑:人參3克羌活4.5克獨活3克柴胡3.6克前胡3克葛根3克甘草1.5克桔梗枳殼茯苓各2.4克川芎蒼術各3克。出處:《醫(yī)便》卷二●王三才:發(fā)散傷寒單方方劑:生姜30克,蔥白10根,好酒2大鐘,煎1大鐘,去渣熱服。被蓋周身汗透即解,勿令汗太過。忌大葷五七日。夏月姜、蔥減半,冬月倍用。出處:《醫(yī)便》卷二●雷豐:辛溫解表法,治春溫初起,風寒寒疫,及陰暑秋涼等證。方劑:防風4.5克桔梗4.5克杏仁4.5(去皮尖,研)廣陳皮3克淡豆豉9克加蔥白3根煎。出處:《時病論》卷一●蒲輔周:加味香蘇飲,傷風感冒常用方。方劑:蘇葉3克陳皮2.4克香附3克甘草0.9克防風3克葛根2.4克羌活1.5克荊芥1.5克僵蠶3克桔梗1.5克枳殼1.5克豆豉6克蔥白1根。頭痛甚,加川芎1.5克、白芷3克;咽痛甚,加射干4.5克;冬日感寒重者,可合三拗湯。出處:《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2、熱證●吳鞠通:銀翹散,治風熱感冒。方劑:連翹30克銀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葉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上杵為散。每服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出處:《溫病條辨》卷一●陳廷恥:治療感冒的常用方劑如下,凡臨證見感冒的一般見證,即可施用此方。方劑:桑葉12克薄荷3克桔梗10克茅根15克菊花10克連翹15克苦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玄參15克甘草6克出處:《北京市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編》(二)●劉漢章:退熱飲,治小兒外感發(fā)熱。方劑:蟬蛻10克葦根30克霜桑葉10克生石膏20克甘草6克上藥加水600~700毫升,煎沸后15~20分鐘即可,濾出藥渣,加白糖適量。兩歲以下者徐徐溫服,2~5歲分4次服,5歲以上者可分3次溫服。該藥熬煎時間不宜過長??人?,加百部15克;頭痛,加花粉20克;欲嘔,加竹茹10克。3、實證●王三才:防風通圣散,通治諸風,濕熱瘡毒,時行熱病。方劑: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連翹薄荷各3克荊芥穗白術山梔各2.1克黃芩桔梗各4.5克石膏3克滑石9克甘草1.5克。上方用姜3片、水2鐘,煎1鐘,食遠服。風熱內(nèi)盛欲下,加大黃9克、芒硝6克;風濕熱在表欲汗,加麻黃6克、蔥白3根;自利體寒,去硝黃;自汗,去麻黃,加桂枝。出處:《醫(yī)便》卷二
9,中藥治感冒藥方
隨著氣溫的降低,感冒的人越來越多,選用口服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毒副作用小且簡便不影響工作,符合階梯用藥原則。但是,面對市場上品種繁多的藥品,我們切忌盲目選用,必須對癥用藥,否則,不僅無效,延誤病情,甚至加重病情。在此,介紹幾種簡單的選用方法。 1、風寒性感冒。癥狀為惡寒重,發(fā)熱輕或不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清涕、喉癢、咳嗽。這時應該選用發(fā)散風寒的辛溫解表藥,如九味羌活丸、參蘇理肺丸、通宣理肺丸,不能選用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片、羚翹解毒丸、羚羊感冒片,誤用會加重病情或者遷延不愈。 2、風熱性感冒。癥狀為發(fā)熱重,惡寒輕,頭痛宜脹,咽喉紅作痛或者脹痛,或口干欲飲,咳嗽,咯痰黃稠。這時應該選用清熱宣肺的辛涼解表藥,如桑菊感冒片或銀翹解毒丸、羚羊感冒片、羚翹解毒丸等,不能選用九味羌活丸、參蘇理肺丸、通宣理肺丸,誤用會引起體溫升高,咽疼加重。 3、感寒濕滯性感冒。外用風寒表癥,發(fā)熱嚴守惡寒,體溫不高,頭痛,內(nèi)有痰濕中阻,胃脘滿悶,惡心嘔吐,腹痛瀉下??蛇x用解表化濕的藥物如藿香正氣水液或藿香正氣水,不可服用保和丸、山楂丸。 4、表里雙感性感冒。癥狀為壯熱憎寒,頭痛目眩,口苦口干,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這時應該選用表里雙解的藥物,如防風通圣丸。 5、氣虛性感冒。癥狀為身體素虛,抵抗力低,平時易出汗,不耐風寒,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輕度發(fā)燒,鼻流清涕,常纏綿日久不愈,或者反復感冒。這時用一般感冒藥療效不好,應該選用補中益氣丸。 中醫(yī)藥方 (一) 【辨證】血虛外感。 【治法】辛涼解表。 【方名】桑枝茅根湯。 【組成】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葉9克,凈連翹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冷方南方。 (二) 【辨證】外感時疫邪毒。 【治法】發(fā)汗解表,清熱解毒。 【方名】青銀湯。 【組成】青蒿6克(后下),銀柴胡12克,桔梗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銀花12克,板藍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炯抗方。 (三) 【辨證】外感風熱。 【治法】辛涼解表,清熱肅肺。 【方名】銀梔湯。 【組成】銀花12克,連翹12克,梔子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朱廣華方。 (四) 【辨證】陰虛外感。 【治法】養(yǎng)陰清熱,宣肺解毒。 【方名】藍地湯。 【組成】板藍根50克,生地50克,寸冬20克,知母20克,桑葉20克,桔梗15克,蟬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程光正方。 (五) 【辨證】濕邪犯表,內(nèi)阻脾胃。 【治法】芳香化濕,發(fā)汗解表,理氣健脾,調整胃腸。。 【方名】藿樸三仁湯。 【組成】藿香8克,厚樸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孫克勤方。 (六) 【辨證】外感風寒。 【治法】辛溫解表。 【方名】荊防排毒湯加減。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桑葉9克,豆豉12克,羌獨活各10克,前胡6克,陳皮6克,薄荷6克(后下),鮮姜2片,杏仁10克,蘇葉9克,焦枳殼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施聞雞方。季節(jié)性可選:春用參蘇飲,夏用五苓湯。秋用五積散,冬用十神湯。四時用人參敗毒散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nèi)容只是整理自網(wǎng)絡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