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天天在线天天看精品在线观看,中文成人免费久久久,免费三级a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s id="tojnq"></s>
<legend id="tojnq"><abbr id="tojnq"><thead id="tojnq"></thead></abbr></legend>
云南藥材網—專業(yè)的藥材資訊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礦物藥材> 為什么礦物藥入心腎脾經,微苦寒有小毒入心肝腎三經是什么意思

為什么礦物藥入心腎脾經,微苦寒有小毒入心肝腎三經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錄一覽微苦寒有小毒入心肝腎三經是什么意思2,每天一味中藥桂枝3,人參補元氣元氣藏于腎中為何人參不歸腎經而歸心經脾經肺經4,中藥炮制與歸經的關系5,金鎖固精丸吃了打嗝不停6,中藥紫英石7,吃中藥為什么要有藥引子8,當歸為什么治咳逆上……

本文目錄一覽

1,微苦寒有小毒入心肝腎三經是什么意思

前三個是藥性,歸經簡單理解就是可用于治療心、肝、腎的相應病
就是可以治療心經,肝經,腎經的疾病。比如心火過旺的人,就可以用這味藥,因為這味藥苦寒,有清火的作用,同時入心經,所以有清心火的作用。

為什么礦物藥入心腎脾經

2,每天一味中藥桂枝

【性能】 辛、甘,溫。主歸肺、腎、心、脾經。 【功效】 發(fā)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應用】 一、風寒表證 本品辛溫浮散,能“散風寒,逐表邪,發(fā)邪汗”。其開腠發(fā)汗之力較麻黃緩和,且長于宣陽氣于衛(wèi)分,暢營陰于肌表,使汗液蒸化有源,為治外感風寒表證的常用藥物,無論風寒表實無汗,或表虛有汗以及陽虛感寒諸證,皆宜用之。 1.風寒表實證 治風寒外襲,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阻,肺氣失宣之惡寒發(fā)熱(惡寒重),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者,桂枝常與麻黃相須為用,如《傷寒論》麻黃湯、《景岳全書》麻桂飲、《癥因脈治》甘草麻桂湯等。 2.風寒表虛證 治汗出當風,或表虛感受風寒,外邪乘虛內犯肌表,而營衛(wèi)失和,衛(wèi)表不固,見發(fā)熱,惡風,汗自出,脈浮緩者,桂枝宜與白芍配伍。桂、芍相合,桂枝辛甘通陽,解散肌表之風寒,攘外以調衛(wèi);白芍酸苦斂陰,固護外泄之陰液,安內以和營。這一特殊配伍,為《傷寒論》桂枝湯的主要組成。 3.陽虛外感證 本品既發(fā)散風寒,又溫助陽氣,對素體陽虛而感冒風寒之證,有標本兼顧之特長,故尤為適宜。如《傷寒論》桂枝加附子湯、《溫病條辨》桂枝姜附湯、《傷寒六書》再造散等。 此外,桂枝亦可用于治療風寒表證夾濕,見惡寒發(fā)熱,頭脹如裹,一身酸楚者,宜與羌活、防風等祛風勝濕藥配伍,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之桂枝羌活湯。外感風寒,肺氣失宣之喘咳,本品外散風寒,除表證,內利肺氣,止喘咳,如《傷寒論》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外感風寒,內有伏飲者,本品性溫,外散表寒,內化水飲,如《傷寒論》小青龍湯。 治療氣虛感冒風寒者,本品常與黃芪、人參等同用,如《傷寒論》桂枝人參湯、《癥因脈治》桂枝黃芪湯、桂枝續(xù)命湯等。 治療太陽病未盡而入少陽,癥見發(fā)熱微惡風寒,微嘔,心煩者,本品可與柴胡、黃芩等同用,如《傷寒論》柴胡桂枝湯、《癥因脈治》桂枝柴胡湯。治療太陽陽明合證,本品可與葛根等同用,如《癥因脈治》桂枝葛根湯。表寒里熱者,可與石膏等同用,如《傷寒論》桂枝二越婢一湯。 二、里寒實證 本品既能發(fā)散風寒,又可溫里祛寒,故又適宜于里寒實證。 1.風濕痹證 本品溫經散寒,“通經絡而開痹澀”。與祛風濕之藥配伍,可助祛風寒止痹痛之功,故蠲痹方中多用。因其又長于“行上部肩臂,能領藥至痛處”,更宜于上肢痹痛者。治風邪重者,常與羌活、獨活、麻黃等同用,如《名醫(yī)妙方精華千首》生地湯。治寒邪重者,常與烏頭、附子、細辛等同用,如《千金要方》烏頭湯。治濕邪重者,常與蒼術、苡仁等同用,如《醫(yī)醇賸義》桂苓神術散。治療歷節(jié)和風寒濕痹,常與防風、附子、白術、麻黃等同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而不燥熱,如《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治濕熱痹痛,關節(jié)紅腫,本品多與清熱藥組成蠲痹除熱之劑,如《張氏醫(yī)通》桂枝白虎湯。治痹證日久,氣血不足,經脈瘀滯者,與益氣、補血、活血藥配伍,如《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 2.寒凝血瘀證 本品善入血分,為溫通血脈之要藥,且有似肉桂“宣導百藥”之能,與諸活血藥相使,可增強通脈活血之力,故為治婦女經脈受寒之月經失調、痛經、癥瘕、產后腹痛等病常用藥。治婦女沖任虛寒,瘀血內阻所致之月經后期,量少,經期腹痛,痛經及崩漏等,與桃仁、芍藥等同用,如《金匱要略》溫經湯。治經前瘀滯腹痛者,與桃仁、芍藥、生地黃同用,如《傷寒保命集》桂枝桃仁湯。治婦人血瘀之腹中癥塊,與川芎、牡丹皮、當歸等配伍,如《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F代運用此方治療婦女子宮肌瘤及卵巢囊腫有效[江蘇中醫(yī)藥,2012,44(6): 43]。此外,臨床還用本方治療婦女盆腔炎、產后尿潴留、惡露不盡、更年期崩漏、經期綜合征及其他各種內外科病證之有寒凝血瘀者,皆甚有效。 3.寒凝經脈證 本品溫經祛寒,和營止痛,并能“領藥至痛處”,前人稱其為“寒傷營血,亦不可少之藥?!惫室蚝附浢},營氣不通之厥逆、陰疽及諸痛證,均宜使用,如《傷寒論》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以之與當歸、細辛、木通等同用,治血虛寒阻肢體失于溫養(yǎng)之厥冷或頭、肩、腰、腿、足部疼痛。現代還以此類方藥治療雷諾?。壅憬嗅t(yī)藥大學學報,2010,34(4):532]、糖尿病神經病變[吉林中醫(yī)藥,2006,26(4):28]、頸椎?。坌轮嗅t(yī),2007,39(1):52]、肩周炎[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7-14(4)]、凍瘡[臨床合理用藥,2009,2(13):18]。此外,也可治寒疝疼痛,如《溫病條辨》椒桂湯,《金匱要略》烏頭桂枝湯等。 4.中焦寒證 本品溫中散寒,可“立中州陽氣,療脾胃虛餒而腹痛”,常用于治療寒犯脾胃之脘腹疼痛、嘔吐、泄瀉。治脾虛濕盛之吐瀉、腹脹,本品配伍白術、藿香、木香等,如《醫(yī)學啟源》桂苓白術散。治虛寒腹痛,以之配伍芍藥、飴糖、生姜等,如《金匱要略》小建中湯。治寒氣腹痛,二便清利,以之配伍陳皮、生姜等,如《癥因脈治》桂枝芍藥湯。治寒凝氣滯腹痛,以之配伍厚樸、枳殼、蘇葉等,如《雜病源流犀燭》桂枝四七湯,上述方劑也適用于脾陽不運所致吐瀉、食少者。 此外,肺寒咳喘而無表邪者,本品亦可溫肺降逆,常與化痰、平喘、止咳藥同用。如《醫(yī)醇賸義》溫肺桂枝湯,其與沉香、紫蘇子、橘紅配伍?!稄埵厢t(yī)通》三建膏,其與附子、桂心、干姜、川椒等配伍,制為膏藥,外貼肺俞、華蓋及膻中穴,治冷哮喘嗽。三、陽虛證 本品能入心、腎、脾經以溫助陽氣,常用于治療心陽不振,腎陽不足,脾陽不運所致的多種病證。 1.心陽不足之證 前人稱“桂枝振心陽,如離照當空,則陰霾全消,而天日復明也”,其上助心陽以通脈,故常用于心陽不振,心脈瘀阻之胸痹,心痛,心悸。胸痹多因心陽不振,氣血不運,心脈瘀阻所致,本品溫助心陽,溫通心脈,為治胸痹之常用藥,如《金匱要略》桂枝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瓜蔞薤白桂枝湯等皆含桂枝。迄今上述方劑治療胸痹仍頗有效驗,常為臨床化裁用于治療冠心病。 仲景凡治療心動悸疾患多用桂枝與炙甘草兩味相伍。如《傷寒論》炙甘草湯,以桂枝與人參、阿膠、麥冬等同用,治療氣血虛弱無以養(yǎng)心,心陽不振不能宣通脈氣者?,F代常以桂枝配伍溫陽、益氣、補血、養(yǎng)陰、活血之品,治療心臟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動過緩以及貧血、神經官能癥等所致的心悸、怔忡。如以之與茯苓、白術等合用,治陽虛水泛之心悸、怔忡[甘肅中醫(yī),2007,20(7):25-26];以之與龍骨、牡蠣等配伍,治陽虛虛陽上浮之心悸[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2,3(5):1066-1068];以之為主藥,配伍黃芪、黨參、川芎等,治心脾氣虛之心悸、胸痹[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26(9):307-308]。 2.腎陽不足之證 《本草述》言:“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屬腎氣,腎氣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陽故也”。桂枝下溫腎陽以祛寒,更長于助膀胱氣化以行水,常用于腎與膀胱虛寒,氣化不行之水腫,小便不利及夢遺失精、奔豚腹痛。治膀胱氣化不行,水腫,小便不利者,本品常與茯苓、澤瀉等同用,如《傷寒論》五苓散。治腎陽偏虛,寒水內盛者,可再配附子等溫補腎陽之品,如《程門雪醫(yī)案》五苓皮湯、《李聰甫醫(yī)案》真五湯、《鄒云翔醫(yī)案選》芪附湯。偏脾虛濕盛者,可再配薏苡仁、蒼術等健脾除濕藥,如《施今墨臨床經驗集》健脾利水湯、《黃文東醫(yī)案》加減胃苓湯。濕熱內蘊,下阻洲渚而不能化氣行水者,可再配清利濕熱之藥,如《金匱要略》茵陳五苓散、《張伯臾醫(yī)案》桂紅湯、《臨證治驗》五苓加味湯。該配伍形式廣泛用于腎炎水腫、特發(fā)性水腫、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尿路感染、黃疸、早期腎功能不全、眩暈、泄瀉等病證之氣化失司,水濕內蓄者。 因桂枝溫腎陽以固腎氣,并使陽氣歸藏,則神動失精可除。故亦可治腎陽被損,心腎不交,陽浮于上,失精于下之夢遺者,如《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吨悟灮貞涗洝芬陨戏郊榆蛏瘛⒅焐?,治夜寐不安,寐則夢遺者,也確有良效。 治下元虛冷,沖氣上逆而發(fā)為奔豚者,《金匱要略》記載用桂枝加桂湯主之。該方目前在臨床廣泛用于奔豚氣;也有用于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報道[四川中醫(yī),2012,30(2):40-41]。 3.脾陽不運之證本品溫脾陽以助運水,即張壽頤所謂:“立中州之陽氣,療脾胃虛餒”,常用于脾陽不運,水濕內停之痰飲、眩暈,常與健脾除濕藥配伍,共收溫陽化水,蠲除痰飲之效,如《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若支飲咳逆,倚息不得臥者,以小青龍湯、桂苓五味甘草湯治之。以上方劑,至今仍是臨床治療痰飲咳喘、眩暈的基礎方。 【用法用量】 3 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凡外感熱病、里熱內盛及陰虛火旺者,均忌用。 2.本品通血脈,易動血,故血熱妄行、月經過多及孕婦應忌用或慎用。 3.本品用量過大易出現頭暈目脹、眼干澀、咳嗽、口渴、尿少及尿道灼熱等不良反應,故不可服用過量。

為什么礦物藥入心腎脾經

3,人參補元氣元氣藏于腎中為何人參不歸腎經而歸心經脾經肺經

人參吃完后必須經過脾的運化作用后傳給心肺才能化生氣血,三者共同作用結果
人參的功效很多么,在很多說法里人參是歸脾、肺、心、腎經的
中醫(yī)里面把中藥的藥性可以作用于哪些經絡,稱為“歸某某經”。歸脾、腎、心經就是可以作用于脾經,腎經和心經,可以治療這些經絡引起的疾病。

為什么礦物藥入心腎脾經

4,中藥炮制與歸經的關系

經絡學說與藥物歸經中醫(yī)學的藥物“歸經”,是歷代醫(yī)家長期用藥實踐的經驗總結。按學科類別,是中藥學的一部分。但是,藥物“歸經”涉及“經”和臟腑,可以體現“經”和臟腑組織器官的關系,也可以體現經絡學說的作用。通過藥物“歸經”的具體方法和具體內容,可以充分說明,藥物“歸經”和臟腑組織器官“歸經”都是以“經”為論理工具,經絡學說不僅是對人體生理和病理進行研究的具體科學方法論,也可用于藥物學研究。在藥物學的研究領域,把藥物“歸經”,完全是根據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而不是藥物對“經”本身有治療作用,經絡學說純粹是為藥物學研究提供論理工具和方法論。在經絡學說指導下,中醫(yī)學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都歸了“經”,每一“經”都有所屬的臟腑或組織器官,所以,根據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可以確定藥物的“歸經”。其具體方法,是把臨床常用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進行總結和歸納,然后,按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從而更加明確藥物作用的定位和趨向,突出藥物治療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便于臨床應用。若某種藥物對某臟腑組織器官的病癥具有針對性或選擇性,療效顯著,便可依照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比如,麻黃、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歸肺經;蒼術、厚樸、砂仁善調脾胃,既歸脾經又歸胃經。再如,復盆子能治遺尿,病在膀胱,屬腎失氣化,故歸腎經。每一種藥物的“歸經”,都是根據藥物對臟腑或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總結出來的。這說明,必須先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歸“經”,然后,才能根據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確定藥物的歸經。并且,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和藥物的“歸經”,都是以“經”為論理工具。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歸經”,主要是為了闡釋生理和病理,指導診斷和治療。把臨床常用的藥物“歸經”,是為了更加明確藥物作用的定位和趨向,突出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便于臨床應用。所以,經絡學說對中醫(yī)學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學和中藥學都有指導作用。一,藥物歸經的歷史概況中藥的發(fā)現與應用以及中藥學的發(fā)展,如同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一樣,經歷了漫長歷史時期的實踐過程。藥物歸經的理論,是《內經》以后逐漸形成的,但在《內經》已有萌芽。如《素問·宣明五氣篇》已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的記載?!鹅`樞·九針論》也有“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的記載。這些記載表明,《內經》雖沒明確提出藥物歸經,但已根據藥物的性味總結用藥規(guī)律,為后世形成藥物歸經的理論,奠定了基礎。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用“六經”概括外感傷寒病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歸納為“六經證”,對每一“經”的證候,都有治療原則和方藥,已經有了藥物歸經的芻形,為藥物歸經的形成以及在臨床實踐的應用,提供了方法和經驗。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農本草經》,論述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大多以主治病癥為主,如,常山抗瘧、黃連治痢、苦楝子驅蟲、麻黃定喘、當歸調經、阿膠止血、烏頭止痛等,把藥物作用與臟腑結合起來的論述還很少,如“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唐、宋時諸家本草,把藥物性能和治療作用與臟腑相結合的論述日益增多,如某藥“補肺”、某藥“益脾”、某藥“安心”等。北宋的寇宗爽,在論述澤瀉的功效時,已有“引藥歸就腎經”的說法。這說明,北宋時,明確提出了“歸經”的概念。金元時代,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推動了藥物學的研究。著名醫(yī)家張元素對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和補瀉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闡說。金太宗時(相當于南宋宣和5年--端平3年)撰成《珍珠囊》一書,書中最早創(chuàng)立藥物歸經學說。該書對每味藥幾乎都有“歸經”和“引經”的記載。并且認為,根據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而各歸其經,則療效更顯著。若歸經不明,無的放矢,則難以獲得確效。張元素所創(chuàng)的藥物歸經,還有引經、使藥等說法,進一步豐富了藥物歸經的理論,對處方用藥確有很大幫助。李時珍曾對他高度評價,認為他“大揚醫(y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并且,對張氏的歸經理論,李東垣和王好古都特別推崇。如王好古著《湯液本草》,論述歸經的藥物已達81種。歷史表明,金元時代,盛行藥物歸經之說。到明代,藥物歸經已成為本草書籍的專設條目,如劉文泰編著《本草品匯精要》,論述每一種藥物都設24個條目,其中,專設了“走何經”一項,明確指出了藥物的歸經?!侗静菥V目》不僅全部繼承了以前的歸經內容,而且對藥物的“入氣分”、“入血分”都有比較詳細的論述,進一步體現了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比如,同歸某一經的藥物,再區(qū)分“入氣分”或“入血分”,更能體現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清代中期,沈金鰲對藥物歸經作了比較全面的總結,把歷代本草書中論述歸經的名稱,如“引經”、“響導”、“行經”、“入”、“走”、“歸”等名詞,統(tǒng)稱為“歸經”。在他編著的《要藥分劑》書中,每一種藥都列出了“歸經”。因此,后世學者大多采用了他的這一提法。至此,藥物歸經的理論,基本上趨于完備了。二,藥物歸經的具體方法藥物歸經是歷代醫(yī)家長期用藥實踐的經驗總結,在藥物歸經逐漸形成理論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按五行的理論歸經許多藥物的歸經是根據藥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屬性確定的?!鹅`樞·九針篇》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按五行屬性確定藥物的歸經,主要依據這種理論。例如,青皮色青、酸棗仁酸,五行皆屬木,故歸肝、膽二經。赤小豆色紅、苦參味苦,五行皆屬火,故歸心、小腸二經。生姜色黃、甘草味甜,五行皆屬土,故歸脾、胃二經。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屬金,故歸肺、大腸二經。羌活色黑,鹽炒知母味咸,五行皆屬水,故歸腎、膀胱二經。當然,按五行理論歸經并不是絕對的,仍需根據藥物的性能和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例如,麻黃色黃,但不歸脾經,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變而歸肺經。白術色白,但不入肺經,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變而歸脾經??傊?,五行的理論不是藥物歸經的主要依據,必須根據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2,按藥物的特點歸經有的藥物歸經是結合藥物本身的特點確定的。例如,結合藥物的形狀,蓮翹外形頗似心臟,故歸心經。再如,結合藥物的質地,燈草輕浮,故歸心、肺二經。磁石沉重,故歸肝、腎二經。但是,這種方法也不是絕對的,只適用于一小部分藥物。3,根據臨床實踐經驗歸經根據臨床實踐確定藥物的歸經,是最常用的歸經方法。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論和藥物特點歸經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所以是最主要的歸經方法。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歸肺經。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氣,故歸肝經。生姜、半夏能降逆止嘔,故歸胃經。朱砂、棗仁能安神定志,故歸心經。麻黃、桂枝善解太陽之表,故歸太陽經。石膏、知母善清陽明之熱,故歸陽明經。總之,這種方法適用范圍最廣,凡臨床常用的藥物,都適用這種歸經方法。4,病因歸經法所謂“病因歸經法”,是以藥物所治病證的病因為藥物歸經的依據。如驅蟲藥,具有驅蟲或殺蟲的功效,但中醫(yī)認為“蟲因濕生”,“脾主濕”,故將驅蟲藥大多歸入脾經。再如,暑邪傷人,直犯陽明氣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藥物,一般歸胃經。5,定向歸經法所謂“定向歸法”,是以某些藥物的特異功效為藥物歸經的依據。此類藥物對某一“經”所屬的臟腑組織器官具有特殊的選擇性,并且,還有特異功效,可以引諸藥直達病所。例如“十二經瀉火藥”,它是針對十二經所屬系統(tǒng)的熱證而使用的藥物。 6,相關歸經法某些藥物治療的病癥,與某臟或某腑相關,則按相關的臟腑歸經。如續(xù)斷,有續(xù)筋接骨之功,因“腎主骨”,“肝主筋”,所以,歸肝、腎二經;白芷主散陽明經風濕之邪,因陽明經隸屬于胃,故歸胃經。 三,藥物歸經的實用價值藥物歸經理論以五行學說和經絡學說為方法論,把臨床常用的藥物都歸屬各“經”,既發(fā)展了藥物學的基礎理論,又擴大了經絡學說和藥物的臨床應用。通過藥物歸經,系統(tǒng)歸納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進一步明確了藥物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為臨床辨證論治,選擇用藥,合理組方,提高療效,提供了更豐富的藥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正如《醫(yī)學源流論》所說:“治病者,必先分經絡、臟腑之所在……然后擇何經、何臟對病之藥而治之……自然見效矣……不知經絡而用藥,必無捷效?!痹谒幬餁w經形成理論以前,藥物只有“四氣五味”之分?!八臍狻敝饕从乘幬锏年庩枌傩?,“五味”主要反映藥物的味別和功效。其治療作用,一般都是某藥治某癥。如某藥治痢、某藥治瘧、某藥治泄、某藥止嘔吐、某藥止頭痛、某藥止血等,但沒體現藥物對某一臟或某一腑以及某種組織或某一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比如,黃芩、黃連、知母、木通均屬苦寒藥物,皆可清熱瀉火。根據藥物歸的理論,才能更明確:黃芩歸肺和大腸經,清肺與大腸之火;黃連歸心和胃經,清心、胃之火;知母歸肺和腎經,瀉肺、腎之火;木通歸心和小腸經,瀉心、小腸之火。因此,通過藥物歸經,更加明確藥物治療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通過藥物歸經,可以指導藥物的加工炮制。藥物炮制,是藥物學的重要內容。加工炮制方法得當,對引藥入經,提高療效,都有很大裨益。比如,香附歸肝經,為增加其疏肝理氣的功效,常常用醋炒。再如,黃芪、甘草都是健脾良經,歸脾經,為加強健脾益氣之功效,常以蜜炙,稱炙黃芪或炙甘草。總之,根據藥物的歸經,經過加工炮制,既能提高功效,又可直達病所,有利于提高藥物的治療作用。通過藥物歸經,便于臨證選擇用藥。由于藥物歸經進一步明確了藥物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所以,便于臨證選擇用藥。比如,白芷、羌活、柴胡、吳茱萸皆治頭痛,但白芷入陽明經,故陽明頭痛選白芷;羌活入太陽經,故太陽頭痛選羌活;柴胡入少陽經,故少陽頭痛選柴胡;吳茱萸入厥陰經,故厥陰頭痛選吳茱萸。中醫(yī)臨證,有同病異治或病同治,實施這些治則,都離不開選擇不同歸經的藥物,如能在辨證的基礎上加用歸經或引經的藥物,可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通過藥物歸經,進一步完善了“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經絡學說形成以后,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中醫(yī)學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辨證和論治,是中醫(yī)理、法、方、藥在臨床上具體運用時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論治的精髓是治“證”,而不單是對“癥”治療?!白C”即證候。證候不同于癥狀,而是綜合分析了各種癥狀、體征,并對疾病處于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各方面性況的病理概括。因此,對“證”的治療,比對“癥”的治療更進一步,必須根據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藥物歸經,就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總結和歸納藥物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然后,根據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所以,通過藥物“歸經”,可以進一步完善“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比如,治療傷寒太陽病的麻黃湯和桂枝湯、治療太陰病的理中湯、和解少陽的小柴胡湯、疏肝理氣的四逆散、滋補腎陰的六味地黃丸等,都是對“證”治療的組方。四,臨床常用藥物的歸經臨床常用藥物的歸經,是歷代醫(yī)家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的。由于各家的用藥習慣和臨床經驗有所不同,對藥物歸經的認識也有一定差別?,F將臨床常用藥物的“歸經”綜合、整理如下,供臨床參考。-=-=-=-=- 以下內容由 哲醫(yī) 在 2006年05月15日 03:05am 時添加 -=-=-=-=-1,手太陰肺經桔梗、杏仁、半夏、貝母、白芨、白前、百合、百部、天冬、麥冬、前胡、紫苑、紫蘇、蘇子、皂莢、銀杏、馬勃、射干、麻黃、麻黃根、瓜蔞、天花粉、旋復花、白芥子、天南星、膽南星、桑白皮、款冬花、枇杷葉、馬兜鈴、辛荑、生姜、干姜、蔥白、細辛、升麻、白芷、荊芥、桂枝、桑葉、菊花、薄荷、蟬蛻、山藥、粳米、阿膠、芍藥、胡荽、檉柳、香薷、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木賊、瓜蒂、食鹽、常山、藜蘆、牽牛子、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石膏、知母、梔子、黃芩、蘆根、生地、玄參、地骨皮、絲瓜、銀花、板蘭根、魚腥草、山豆根、橄欖、厚樸、白豆蔻、砂仁、白茯苓、車前子、苡仁、藿香、冬瓜子、防己、木通、通草、燈芯草、石葦、椒目、澤漆、半邊蓮、蒼耳子、花椒、丁香、冰片、遠志、僵蠶、陳皮、木香、烏藥、檀香、香緣、薤白、仙鶴草、茅根、側柏葉、百草霜、藕節(jié)、棕櫚、郁金、延胡索、瓦楞子、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黃精、飴糖、蜂蜜、蛤蚧、紫河車、冬蟲夏草、胡桃、沙參、西洋參、石斛、玉竹、胡麻仁、萊菔子、葶藶子、益智仁、猴棗、礞石、胖大海、浮海石、海蛤殼、荸薺、榧子、大蒜、、烏梅、訶子、五味子、五倍子、罌粟殼。2,手陽明大腸經:白芷、升麻、葛根、麻黃、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大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生首烏、牽牛子、巴豆、石膏、黃芩、黃連、黃柏、苦參、胡黃連、秦皮、連翹、紅藤、敗醬草、白頭翁、馬齒莧、鴉膽子、厚樸、砂仁、肉豆蔻、冬瓜子、冬葵子、澤漆、秦艽、胡椒、蓽撥、大腹皮、木香、薤白、地榆、槐實、槐花、側柏葉、百草霜、伏龍肝、棕櫚、桃仁、甘草、蜂蜜、肉蓯蓉、皂莢、旋復花、、瓜蔞、胖大海、荸薺、杏仁、馬兜鈴、赤石脂、禹余糧、烏梅、訶子、蓮子肉、金櫻子、五倍子、罌粟殼、剌猬皮、檳榔、雷丸、榧子、大蒜、石榴皮。3,足陽明胃經:白芷、升麻、葛根、防風、辛荑、生姜、蔥白、胡荽、檉柳、香薷、牛蒡子、蔓荊子、淡豆豉、瓜蒂、食鹽、藜蘆、人參蘆、大黃、芒硝、蘆薈、大麻仁、巴豆、石膏、知母、寒水石、梔子、竹葉、蘆根、谷精草、犀角、玄參、白薇、銀柴胡、絲瓜、黃連、苦參、胡黃連、金銀花、大青葉、板蘭根、蒲公英、敗醬草、紅藤、白頭翁、白蘚皮、土茯苓、白蘞、漏蘆、山慈姑、橄欖、西瓜、荷葉、綠豆、藿香、蒼術、厚樸、砂仁、草豆蔻、白豆蔻、白茯苓、茵陳蒿、滑石、冬瓜子、通草、萆薢、木瓜、秦艽、蠶砂、干姜、肉桂、吳茱萸、花椒、胡椒、丁香、蓽撥、蓽登茄、高良姜、小茴香、代赭石、地龍、陳皮、大腹皮、枳實、木香、烏藥、沉香、檀香、甘松、薤白、三七、柿蒂、白芨、百草霜、茅根、藕節(jié)、伏龍肝、血余、瓦楞子、穿山甲、皂剌、王不留行、干漆、白術、扁豆、粳米、飴糖、生地、沙參、西洋參、麥冬、石斛、玉竹、萊菔子、山楂、麥芽、谷芽、雞內金、阿魏、半夏、白附子、旋復花、瓜蔞、天花粉、竹瀝、竹茹、昆布、海藻、枇杷葉、赤石脂、禹余糧、烏梅、肉豆蔻、剌猬皮、使君子、蕪荑、檳榔、雷丸、榧子、大蒜、石榴皮、苦楝根皮。4,足太陰脾經:紫蘇、防風、生姜、干姜、葛根、柴胡、升麻、大黃、火麻仁、郁李仁、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白蘚皮、荷葉、藿香、佩蘭、茵陳蒿、蒼術、厚樸、白豆蔻、砂仁、草豆蔻、白茯苓、赤茯苓、苡仁、椒目、木瓜、蠶砂、海風藤、附子、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蓽登茄、高良姜、小茴香、麝香、冰片、蘇合香、酸棗仁、合歡、代赭石、地龍、陳皮、大腹皮、枳實、木香、烏藥、沉香、檀香、香椽、甘松、仙鶴草、大薊、小薊、艾葉、伏龍肝、乳香、姜黃、三棱、莪術、澤蘭、延胡、瓦楞子、蘇木、劉寄奴、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山藥、白術、當歸、龍眼肉、胡麻仁、鱉甲、萊菔子、山楂、肉豆蔻、欠實、蓮子、明礬、使君子、蕪荑、貫眾、大蒜、馬錢子。5,手少陰心經:麻黃、桂心、細辛、檉柳、常山、梔子、竹葉、熊膽、犀角、牛黃、生地、熟地、丹皮、紫草、黃芩、黃連、苦參、金銀花、連翹、大青葉、紫花地丁、馬齒莧、白蘞、山豆根、西瓜、綠豆、白茯苓、赤茯苓、茯神、木通、澤瀉、燈芯草、矍麥、赤小豆、獨活、葫蘆、半邊蓮、絡石藤、附子、干姜、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朱砂、磁石、虎珀、珍珠、龍骨、牡蠣、遠志、酸棗仁、柏子仁、合歡、夜交藤、玳瑁、代赭石、薤白、乳香、郁金、丹參、紅花、蘇木、劉寄奴、桃仁、人參、黨參、黃芪、甘草、紫河車、骨碎補、白芍、當歸、阿膠、龍眼肉、桑椹子、麥冬、百合、龜板、貝母、竹瀝、猴棗、五味子、蓮心、蓮須、蓮子肉、浮小麥、紫石英。6,手太陽小腸經:羌活、防風、蒿本、蔓荊子、郁李仁、生地、黃芩、黃柏、苦參、砂仁、茴香、赤茯苓、車前子、冬瓜子、木通、燈芯草、矍麥、冬葵子、海金砂、赤小豆、澤漆、葫蘆、半邊蓮、大腹皮、金鈴子、白術、甘草、雞內金、赤石脂。7,足太陽膀胱經:羌活、防風、蒿本、蔓荊子、麻黃、桂枝、黃柏、大黃、白術、白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茵陳蒿、防己、木通、矍麥、扁蓄、萆薢、石葦、地膚子、海金砂、金錢草、椒目、獨活、威靈仙、蓽登茄、虎珀、木香、烏藥、金鈴子、水蛭、甘草、雞內金、葶藶子、金櫻子、桑螵蛸。8,足少陰腎經:細辛、獨活、羌活、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續(xù)隨子、知母、寒水石、熟地、玄參、丹皮、地骨皮、黃柏、敗醬草、砂仁、白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苡仁、金錢草、五加皮、海桐皮、豨薟草、絡石藤、千年健、松節(jié)、虎骨、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蓽登茄、小茴香、磁石、龍骨、牡蠣、柏子仁、遠志、合歡、地龍、橘核、烏藥、沉香、檀香、艾葉、地榆、雞血藤、牛膝、黃芪、山藥、白術、甘草、鹿茸、海狗腎、蛤蚧、紫河車、冬蟲夏草、肉蓯蓉、鎖陽、巴戟天、胡桃、補骨脂、葫蘆巴、益智仁、仙茅、淫羊藿、蛇床子、杜仲、狗脊、續(xù)斷、骨碎補、兔絲子、韭菜子、沙苑蒺藜、陽起石、何首烏、阿膠、枸杞子、桑椹子、天冬、石斛、胡麻仁、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龜板、鱉甲、海蛤殼、桔梗、昆布、海藻、山茱萸、五味子、烏賊骨、欠實、蓮子肉、蓮須、桑螵蛸、復盆子、金櫻子、五倍子、罌粟殼。9,手厥陰心包經:柴胡、大黃、丹皮、黃芩、敗醬草、代赭石、勾藤、青皮、金鈴子、白術、甘草、熟地、沙參、蒲黃、川芎、丹參、益母草、凌霄花。10,手少陽三焦經:柴胡、細辛、連翹、大黃、芒硝、石膏、附子、青皮、香附、川芎、黃芪、白術、甘草、熟地、砂仁、白豆蔻、地骨皮。11,足少陽膽經:柴胡、木賊、膽礬、梔子、夏枯草、決明子、熊膽、黃芩、黃連、龍膽草、苦參、秦皮、連翹、青蒿、茵陳蒿、金錢草、秦艽、牡蠣、酸棗仁、青皮、川芎、郁金、半夏、甘草、猴棗、代赭石。12,足厥陰經肝經:柴胡、羌活、荊芥、防風、蔓荊子、薄荷、蟬蛻、桑葉、菊花、木賊、膽礬、常山、大黃、蘆薈、續(xù)隨子、梔子、夏枯草、決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夜明砂、熊膽、犀角、牛黃、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地骨皮、白薇、銀柴胡、絲瓜、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胡黃連、秦皮、青黛、紫花地丁、薄公英、敗醬草、土茯苓、山慈姑、射干、荷葉、青蒿、車前子、茵陳蒿、矍麥、萆薢、金錢草、半邊蓮、五加皮、木瓜、秦艽、蠶砂、海桐皮、豨薟草、海風藤、絡石藤、桑枝、千年健、松節(jié)、虎骨、白花蛇、烏蛸蛇、烏頭、肉桂、吳茱萸、小茴香、石菖蒲、磁石、虎珀、珍珠、龍骨、牡蠣、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羚羊角、玳瑁、石決明、代赭石、天麻、勾藤、白蒺藜、地龍、僵蠶、蜈蚣、橘核、橘葉、青皮、金鈴子、香附、烏藥、香椽、荔枝核、蒲黃、仙鶴草、三七、白芨、大薊、小薊、茜草、地榆、槐實、槐花、側柏葉、艾葉、藕節(jié)、降香、花蕊石、血余、棕櫚、川芎、乳香、沒藥、郁金、姜黃、三棱、莪術、丹參、益母草、雞血藤、澤蘭、紅花、月季花、凌霄花、延胡索、五靈脂、瓦楞子、牛膝、蘇木、自然銅、穿山甲、皂角剌、王不留行、桃仁、干漆、水蛭、虻蟲、白術、甘草、鹿茸、紫河車、鎖陽、淫羊藿、杜仲、狗脊、續(xù)斷、兔絲子、韭菜子、沙苑蒺藜、熟地、何首烏、白芍、當歸、阿膠、枸杞、桑椹子、胡麻仁、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龜板、鱉甲、山楂、天南星、猴棗、礞石、昆布、海藻、山茱萸、烏梅、烏賊骨、桑螵蛸、復盆子、鶴虱、貫眾、馬錢子、紫石英、苦楝根皮。13,任脈:蒼術、吳茱萸、香附、木香、川芎、丹參、白術、甘草、當歸、枸杞、龜板、鱉甲、檳榔、鹿茸、鹿銜草、巴戟天、紫河車、白果、山藥、欠實、復盆子、五不留行。14,督脈:細辛、蒿本、蒼耳子、附子、肉桂、黃芪、狗脊、羊脊骨、鹿茸、鹿角霜、鹿龜膠、鹿銜草、白果、枸杞、川椒、蛇床子、益智仁、補骨脂。15,沖脈:蒼術、吳茱萸、香附、木香、川芎、丹參、白術、甘草、當歸、枸杞、杜仲、肉蓯蓉、紫河車、黃芩、黃柏、山藥、扁豆、蓮子、蘆薈、檳榔、龜板、鱉甲、鹿茸、鹿銜草、巴戟天、紫石英、王不留行。16,帶脈:升麻、當歸、熟地、白芍、白術、山藥、甘草、黃芩、黃柏、艾葉、干姜、龍骨、牡蠣、烏賊骨、續(xù)斷、車前子、五味子。17,維脈:當歸、川芎、白芍、黃芪、桂枝。18,蹺脈:肉桂、防己、虎骨、穿山甲。以上是歸屬于“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的主要藥物。其中,歸屬于“十二經”的藥物,主要根據臟腑的歸經。若某種藥物對某一臟或某一腑以及所屬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則按臟腑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捌娼洶嗣}”不與五臟六腑相配,所以,歸屬于“奇經八脈”的藥物,都是按“奇經”聯結的臟器和組織器官歸經。若某種藥物對“奇經”聯結的臟器和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則歸奇經。比如,對“女子胞”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可歸沖脈或任脈。具有強筋壯骨作用的藥物,可歸督脈或蹺脈。歸屬“奇經”的臟器和組織器官相對較少,所以,歸“奇經”的藥物也少??傊?,每一種藥物的“歸經”,都是由藥物的治療作用和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決定的,并不是說藥物對“經”本身有治療作用。比如,歸屬于手太陰肺經的藥物,都是對“肺”和“肺”所屬的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而不是對“手太陰經”本身具有治療作用。歸屬于“奇經八脈”的藥物,都是對歸屬于“奇經八脈”的臟器或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而不是對“奇經八脈”本身具有治療作用。凡藥物的“歸經”都是如此。如果把藥物“歸經”誤解為是藥物對“經”本身具有治療作用,就歪曲了藥物的治療作用,根本沒有臨床意義。

5,金鎖固精丸吃了打嗝不停

好,金鎖固精丸功能主治:固腎澀精。用于腎虛不固而引起的遺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痛耳鳴、失眠多夢等。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2次,空腹淡鹽水送服。   規(guī)格:水丸:每袋重9g。     其它:相火偏旺而夢遺或下焦?jié)駸岫z精者不宜用。 如果您癥狀是對癥的是可以使用的! 金匱腎氣丸又名八味腎氣丸,八味地黃丸或桂附地黃丸。方劑是由六味地黃丸中的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與桂枝、附子等八味中藥配伍組成。方劑 中的熟地能滋腎填精,山茱萸養(yǎng)陰澀精,山藥補脾固精。以上三藥配伍能滋腎陰、養(yǎng)肝血、益脾陰而澀精止遺,澤瀉能清泄腎火,并能防止熟地之滋膩作用,牡丹皮能清瀉肝火,并能制止山茱萸的溫燥性,茯苓淡滲脾濕,能助山藥健脾之功效,因此,六味地黃能補腎、肝、脾三臟之陰,而尤以補腎陰為主。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腎陰不足所至的腰酸、腿軟,頭暈目眩、手足心熱、舌紅苔少等癥。   金匱腎氣是在六味地黃的基礎上加入桂枝、附子二藥而成。附子和桂枝均是入心、腎、脾經的熱性藥物,能祛風通絡、溫補腎陽。用六味地黃加桂枝,附子組成的金匱腎氣不僅具有六味地黃滋陰補腎的作用,而且能在補陰中生火助陽使之能達到溫補腎陽的目的,因此,金匱腎氣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腎陽虛所至的病癥,如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腎炎、腎性水腫,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癥、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哮喘、更年期綜合征等所表現的腰痛腿軟、身體怕冷,小腹拘急、小便清長、舌淡體胖、脈細無力等癥。
用彪漢組合補腎效果既快又好。不但康復.而且還能變大,很爽.

6,中藥紫英石

是中藥的一種,屬于礦物類藥物藥物名稱叫紫石英性味:甘,溫歸經:入心、肝經功用主治:鎮(zhèn)心,安神,降逆氣,暖子宮。治虛勞驚悸,咳逆上氣,婦女血海虛寒不孕
中藥里沒有紫英石,只有叫紫石英的。 紫石英別名: 螢石、氟石 味甘、藥性溫。歸心、肺、腎經 功能:鎮(zhèn)心安神,溫肺,暖宮。用于治療失眠多夢,心悸易驚,肺虛咳喘,宮寒不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 附方: ①治虛勞驚悸,補虛止驚,令人能食:紫石英五兩。打如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細細服,或煮粥食,水盡可再煮之。(張文仲) ②治怔忡驚悸,魂魄不寧,或心虛不寐,精神煩亂:紫石英一兩(火煅醋淬七次,研細末,水飛過),當歸、遠志、棗仁、川貝母、茯苓、柏子仁各二兩,川黃連三錢(俱用鹽水拌炒)。研為末,煉蜜丸。每早晨服三錢,臨睡服四錢,俱用黑棗湯下。(《鄭子來家秘》) ③治肺寒咳逆上氣:紫石英火煅醋淬七次,研細末,水飛過。每早用五分,花椒十粒,泡湯下。(《青囊秘方》) ④治婦人胎胞虛冷,久不受孕,或受孕多小產者:紫石英二兩(火煅醋淬七次,研細末,水飛過),香附(醋炒)、當歸、川芎(俱酒炒)、白術(土拌炒)各三兩,枸杞子(酒洗,炒)、熟地黃(酒煮,搗膏)。煉蜜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錢,好酒送下。(《青囊秘方》) ⑤除熱癱癇:紫石英、寒水石、石膏、滑石、白石脂、赤石脂各六兩,大黃、干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上十二味,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金匱要略》風引湯) ⑥治癰腫毒等:紫石英醋淬,搗為末,生姜、米醋煎敷之,摩亦得。(《日華子本草》) 紫石英圖片

7,吃中藥為什么要有藥引子

中醫(yī)的辯證把病情的病機分為病因,病位,和病性三個部分,而藥引子就是針對病位而言。它可以把藥效直接引到病患之處,達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催化劑的作用,讓量變快速轉化為質變。
   藥引具有引經作用(即把藥物成分集中到病變部位),增強療效作用、解毒作用、護胃作用、矯味作用。 “藥引”又叫“引藥”,猶如導游,將諸藥引向一定的經絡臟腑,進行針對性治療。它們不僅與湯劑配伍,更廣泛地和成藥相配伍應用。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788種中成藥中,幾乎每一種都記述了應配伍引藥的內容和服用方法。可見古代醫(yī)家對藥引的重視。若在服用成藥時辨證地選用“藥引”,可達到引藥歸經,增強療效,矯味矯臭和減少毒副作用的效果。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藥引。 黃酒 酒性辛熱,有舒筋活絡、發(fā)散風寒等作用??捎糜谒头委燁i肩腰腿痛、血塞經閉、跌打損傷、瘡癰初起等癥的中成藥。如活絡丸、通經丸、七厘膠囊、云南白藥。每次10ml~15ml,溫熱后送服。 姜湯 有散風寒、暖腸胃、止嘔逆等功用??伤头委燂L寒外感、胃寒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的中成藥。如藿香正氣丸。一般取姜3~5片,水煎取汁。 米湯 能保護胃氣,減少苦寒藥對胃腸的刺激。故常用于送服補氣、健脾、利尿及滋補性中成藥。如八珍丸、十全大補丸等。用時取煮飯之湯汁,不拘濃淡及用量,以溫熱為佳。 蜂蜜 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矯味等功能。取蜂蜜1—2湯匙,加入溫開水中,攪勻便可送服蛤蚧定喘丸、百合固金丸、麻仁丸等。 紅糖 散寒、活血、補血??蓡斡?5g~50g開水溶化送服。也可配生姜三片,煎湯送服更佳??勺鳛橹委煁D女血寒、血虛、血滯所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后淤滯等病癥的中成藥引藥,如當歸丸等。 菊花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主要用于送服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肝火上攻、目赤翳障及癰腫疔瘡等病癥的中成藥。如障翳散、牛黃解毒片等??蓡斡镁栈?0g~15g煎湯送服?;蚣硬枞~10g同煎送服即可。 大棗湯 有補中益氣、補脾胃、緩和藥性等功用。一般用大棗5~10枚,加水煎湯送服歸脾丸等。 酸棗仁 單用10g~15g水煎送服或3g研末送下。功能:滋養(yǎng)心肝、補血安神、益陰斂汗。主要用于送服治療心肝血虛、心悸失眠、體虛多汗等病癥的中成藥。如烏靈膠囊、靈芝膠囊等。 蘆根湯 具有清熱、生津、止嘔、止血作用。送服治療外感風熱或瘟病初起等癥的銀翹解毒片等尤宜。取蘆根10g~15g加水煎湯,以鮮者為佳。 陳皮 功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主要用于送服治療脾胃氣滯、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病癥的中成藥。如保濟丸、蛇膽川貝散等??蓡斡?0g~15g煎湯送服,也可添生姜、枳實等同煎湯送服更佳。 在應用中要根據中成藥的功能、主治、藥性等特點,結合病情變化、病程長短、體質強弱、發(fā)病季節(jié)的不同以及藥引的自身功效而酌定。但必須以提高藥效,降低毒副作用,顧護正氣,便于服用為前提,盡快治愈疾病為目的,正確地選用引藥。 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藥引:   食鹽   咸、寒,入腎、胃、大腸經,有清水、解毒之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淡鹽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腎。   生姜   辛、微溫,入肺、脾經,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咳、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姜3~5片為引,以增強療效。   蔥白   辛、溫,入肺、胃經,有散寒通陽、解毒散結之效。治療感冒風寒、小便寒閉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   燈心草   甘、淡、微寒,入心、小腸經,能清心除煩,利尿通淋。治療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時,宜用燈心草一小把為引。   粳米   甘、平,入胃經,有益氣健胃之效。治療火熱病證需用大劑量苦寒藥物時,以防苦寒敗胃,常取粳米一小撮為引,以顧護胃氣。如清暑解熱的白虎湯。   大棗   甘、溫,歸脾、胃經,能益氣補中、養(yǎng)血安神,調和藥性。使用峻烈藥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藶)時,常取大棗10~15枚緩和藥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   甘、平,入肺、脾、大腸經,能滋養(yǎng)、潤燥、解毒。治療肺虛燥熱、腸燥便秘病證時,常用蜂蜜1~2湯匙為引。   食醋   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斂固澀之效。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證時,常取食醋1湯匙作藥引。   紅糖   甘、溫,能補中、祛瘀。治療產婦惡露不暢、少腹冷痛病證時,常取紅糖20~30克為引。

8,當歸為什么治咳逆上氣

當歸性味甘辛溫,入肝心脾經。功效是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是哪位醫(yī)師告訴你是治咳逆氣的呀!
當歸不是治咳逆上氣的 能治咳逆上氣是因其與其它藥物配合能治因氣血不足(即陽虛血虛)引起的上氣咳逆
當歸血中氣藥。肺通百脈。抓住這兩點就好了。
當歸“主治咳逆上氣”,始見于《神農本草經》以下就其作用機理與臨床應用加以論述。 作用機理 當歸味甘辛性溫,根油脂主滋潤,其功效以滋養(yǎng)主,善補血養(yǎng)血,和血活血,又長于潤腸通便,潤肺止咳。 “咳逆上氣”實指咳嗽、氣喘而言。正如《素問·咳論》所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當歸“主治咳逆上氣”的機理是多方面的。 利氣活血。氣主傳導,血主滋潤。氣行血盈,腸傳導順暢。當歸利氣活血是“主治咳逆上氣”的主要功效之。《本經》當歸列為中品,中品諸藥“主通調氣血,卻邪治病。”當歸之辛主利氣,又能活血,氣暢血和,肺氣宣肅,咳逆自止。 甘滋辛潤。肺為嬌臟,喜滋潤,惡燥澀。肺燥失潤,宣肅失常,是以作咳?!毒霸廊珪分瓮飧锌人杂昧布寮由?,“若肺脘燥澀痰氣不利,或年老氣衰,咳嗽費力者,于本方加當歸二三錢。”甘潤之品頗多,于邪氣外感,而燥澀于內之時,諸甘潤藥多不及當歸之甘辛,其甘潤以滋燥,辛通能利氣,有潤燥之功,而無甘緩凝邪之弊?!夺t(yī)方集解》之百合固金湯用“歸芍養(yǎng)血”,養(yǎng)血便有滋燥之功,故可用于肺腎陰虛、肝血不足之咳嗽痰血證。 滋腎納氣。腎主藏精,血能化精,當歸養(yǎng)血補血,善補肝血之虛,故能使腎精內充。腎主納氣,精血不足,氣失攝納,不能歸根,是以作咳作喘,正所謂虛喘出于肺腎二臟。當歸滋肺養(yǎng)血,有益于肺腎二臟,故可治肺腎虛喘?!毒霸廊珪坟懺嬘檬斓亍敋w、炙甘草以滋陰養(yǎng)血,填精納氣,為治元海無根而虛喘欲脫之要方?!豆沤駡D書集成醫(yī)部全錄·哮喘門》引張介賓之大補元煎、右歸丸、大營煎、小營煎,以治氣血虧損、真陰精血虛少、元陽不足之喘息,諸方皆用當歸熟地、枸杞等藥物,以補血生精,納氣定喘。 活血消痰。《證治準繩》以川當歸散(川當歸、牡丹皮、白芍藥、子芩、木通、華陰細辛、麥門冬、甘草、生地黃)“理榮衛(wèi),消瘀血,出聲音,治痰嗽?!? 潤腸降氣?!短交菝窈蟿┚址健诽K子降氣湯“治男女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大便風秘,澀滯不通?!碑敋w與蘇子、半夏、胡、厚樸等配伍,降氣潤腸,可以平喘、通便。 養(yǎng)血緩肝。肝主疏泄,賴血養(yǎng)之,肺金制之。血虛失潤,陰虛火灼,上侮肺金,是以作咳;或氣機壅滯,肝氣逆乘,犯肺作咳,此時,當歸皆為要藥?!夺t(yī)學見能》加味逍遙散治小兒咳嗽連嗆十余聲者,由肝血之不和。方中用當歸、白芍、茯苓、柴胡、煨姜、薄荷、丹參、香附、半夏、黃芩、五味子、丹皮、白術、甘草。 辛溫散邪。其在表者,汗而發(fā)之。辛主發(fā)散,能走表達邪,辛散行氣,辛潤滋燥,故表證咳嗽亦可用當歸辛溫散邪,辛散利氣,如《景岳全書·新方八陣》歸柴飲、歸葛飲既以當歸分別配伍柴胡、葛根,治療血虛感邪之證。 綜上所述,當歸確能治“咳逆上氣”。其所主治咳喘氣逆,多屬內傷久咳,無問虛實、有痰無痰,皆可應用;但以精血不足者最為恰當。若系外感病程中所出現的咳逆,當以證屬風寒而偏燥者為宜,臨證須審慎。
當歸歷代被尊為養(yǎng)血活血之圣藥,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素有"十方九歸"之說。自《神農本草經》提出當歸"氣味溫、無毒,主咳逆上氣"以來,歷代醫(yī)學多沿用其說,但對當歸止咳逆上氣之機理的闡發(fā),卻并不能讓人信服。筆者在這方面略有心得,并從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和現代醫(yī)學研究兩方面進行了探討。 1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 1.1血和氣自降   大多數醫(yī)學認為當歸有補血和血之功,血和則氣自降。如《神農本草經》謂當歸“甘以緩之,辛以散之潤之,溫以通之暢之……為補血活血要藥,故主咳逆上氣也”?!侗静菥V目》注釋引“當歸血藥,何治胸中咳逆上氣?按當歸其味辛散,乃血中氣藥也,況咳逆上氣,有陰虛陽無所附者,故用血藥補陰,血和而氣降矣”。《本草圖經》論當歸有“氣逆而見咳逆上氣者,則當用此以和血,血和而氣則降矣”之說。《本草經解》認為“其主咳逆上氣者,心主血,肝藏血,血枯則肝木挾心火上刑肺金,而咳逆上氣也。當歸入肝養(yǎng)血,入心清火,所以主之也”??墒钱敋w辛溫,何以清火?因心主血脈,為君火之臟,陰血虧虛,則心火上炎;當歸補血,陰血足則心火自清。如《慎齋醫(yī)書》中所載的百合固金湯治肺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咳喘,痰中帶血等癥,以當歸配伍生地黃、熟地黃、百合、玄參、麥冬、白芍等滋陰降火,養(yǎng)血潤肺以止咳。 1.2血暢不礙氣行   雖然古代大多醫(yī)家都認為當歸主咳逆上氣是由于其有和血之功,血和氣自降,但筆者認為其行血之功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氣之與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以行血,血以載氣。氣的運行與敷布亦有賴于血的運載。氣病可及血,血病亦可及氣,故血病亦致氣機逆亂,升降出入失其常度,而為咳逆上氣。早在《素問?痹論》中就說:“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本經疏證》也言"陽氣躓于上焦血分,則呼吸迫促,為咳逆上氣"。當歸和血活血,使血行得暢,肺氣不為血礙,宣發(fā)肅降不失其常,則咳喘自寧。如《醫(yī)學入門》中加味益母丸治產后瘀血之咳嗽氣喘,以當歸配益母草、赤芍、木香等活血化瘀,行氣通滯。另如《和劑局方》治下虛上實挾痰的咳喘氣促之蘇子降氣湯中除用蘇子、半夏、前胡、厚樸降氣平喘,祛痰止咳,肉桂溫腎納氣外,配伍當歸即取其行血通脈,養(yǎng)血潤燥之功。 2現代醫(yī)學研究 2.1現代醫(yī)學對咳逆上氣的認識   咳逆上氣主要包括現在的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一類疾病。雖然其中哮喘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但現代研究認為,這類疾病主要是由于呼吸道反復感染,導致炎性細胞和炎癥介質浸潤,引起支氣管充血水腫,平滑肌痙攣等病理所致。炎癥反復感染使血管內皮損害嚴重,膠原組織暴露,血栓素A2增多,刺激血小板附著聚集,從而激活凝血反應鏈,使纖維蛋白及免疫球蛋白也應激性增高,致使血液粘度增高,不利于炎癥的吸收和消散。 2.2當歸的藥理作用   當歸的主要成分可分為揮發(fā)油和水溶性成分兩大類[1],其主要成分有阿魏酸、丁二酸、藁本內酯、尿嘧啶、腺嘌呤等,具有消炎、平喘、緩解平滑肌痙攣、養(yǎng)血、生血、抗血栓形成、降低血粘度、擴張血管的作用.其中揮發(fā)油中的藁本內酯具有較強的解痙平喘作用。陶靜儀等發(fā)現給豚鼠i.p0.14mg/kg藁本內酯,能緩解組織胺和乙酰膽堿的致喘反應,其效力與氨茶堿50mg/kg相仿。在豚鼠肺溢流實驗中,i v藁本內酯0.08ml/kg能對抗2~10μg/kg組織胺所引起的支氣管收縮。藁本內酯不僅對豚鼠離體器官有松馳作用,而且對乙酰膽堿、組織胺以及氯化鋇引起的器官平滑肌痙攣收縮,有明顯解痙作用[3]。當歸可抗血栓形成,故可以降低血液粘度,促進炎癥的吸收和消散,對上述疾病發(fā)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產生較強的抑制作用。章辰芳等研究認為當歸水煎劑對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急、慢性炎癥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急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組織水腫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且能抑制炎癥后期肉芽組織增生,但不影響腎上腺及胸腺的重量[4]。 3結語   通過上述對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和現代研究的探討可以看出:當歸之所以可以治療咳逆上氣這一類疾病,一方面是由于其具有行血之功,按照現代藥理學來說,也就是其可以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度,從而促進炎癥的吸收和消散;另一方面是由于當歸揮發(fā)油里的藁本內酯具有很強的解痙平喘作用。

9,道士為什么要練氣

氣功是中醫(yī)的,道士上古時是導引之術,後又合并了中醫(yī),跟導引之術一起成為養(yǎng)生之術。
丹田練氣法 默認分類 2007-08-14 12:43:27 閱讀1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丹田練氣法『轉貼』丹田練氣法是煉丹小周天術和筑基之功。仙家曰:“夫筑基之功,調藥補精,煉精化氣,收心以還虛,即收神固精養(yǎng)氣之訣也?!备鶕嵺`,經過120天左右的習練,即可收到防治病患、強身健體、散布內氣的絕佳效果。 丹田練氣法著重練丹田之氣。古書云:“昔日逢師傳口訣,只教凝神入穴”。穴即下丹田,它上通泥丸、下貫涌泉,為先天大道之祖,逐日生之根,產鉛之地,千變萬化之道,神妙莫測之機,盡從此出。故曰:“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穴,內有坎離精?!毕杉以疲骸皟葻捴?,至簡至易,唯欲降心火入水丹田耳。” 特殊吐納法 判斷一門功派體系是否圓滿,有許多客觀標準。一般說來,缺乏吐納訓練的功法往往是不太理想,不太圓滿的。這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但吐納的價值確實非同尋常。其根本原因是:在“身法”與“心法”之間,“息法”處于中間過渡狀態(tài);它將“身法”與“心法”的優(yōu)點聚于一身而又回避兩者的弱點。吐納法門極多,如果細分起來,應當不少于百家。本文專門介紹幾種特殊的吐納法門,以促進朋友研、修、悟的實踐。 閉氣法 古人一向認為,閉氣可以療疾,可以延壽。不少門派甚至主張:用閉氣時間的長短來衡量修煉者功底的深淺。從人體科學的角度來看,閉氣功夫實際是人體的一種高超的自我調整、自我控制的功夫。真正的閉氣功夫,不僅沒有絲毫的勉強與危險,而且特別舒適,特別靈驗。出現以下情況,都可以采用閉氣法進行訓練:一是身體不適,有輕微疾患時(為避免出現偏差,重病患者不宜閉氣,輕微患者也需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二是摔倒、撞倒等的一剎那(此時迅速閉氣有預防受傷的奇效);三是自然出現深、長、細、勻的呼吸(稍加“閉氣”意念,功夫立長,但不能有絲毫的勉強。) 事實上,許多專門功夫,都與閉氣有關,特別與閉氣的滲透深淺與時間長短密不可分。修煉者可將閉氣作為一種上乘功法長期習練,前提是明理,得法,保證自己萬無一失。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1、吸氣之后,閉氣,再呼氣,再閉氣。 2、以上為一個循環(huán),可反復進行。 3、閉氣時間可從一秒鐘進行,每天增加一秒,必須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4、環(huán)境必須清靜,空氣必須清新。 5、熟練之后,可施加相應的良性信息----吸氣時意想采入宇宙靈氣、靈光;閉氣時意想自身化為七彩靈氣、靈光,呼氣時意想自身在云中飄蕩。 6、每天修煉1-3次,每次10-30分鐘。 7、身體有病者及虛弱者不宜練習,不明理,不得法得及一味追求早出功,出大功者不宜練習,否則一切后果自負。 8、關鍵是身心放松,在清靜定、松通空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必然大成。 胎息法 胎息法在很多門派中都有,但具體方法各不相同。顧名思義,胎息法就是使修煉者形如嬰兒、神似胎息,將自己完全融于宇宙母親的懷抱,吸取其無窮無盡的能量。胎息一向被古代養(yǎng)生家視為最佳的身心功能狀態(tài)。那么“胎息”與平常說的“毛孔呼吸”、“體呼吸”等有何異同呢?從本質上講,它們之間并沒有什么不同;如果說不同,那主要是彼此之間的層次深淺有較大差異。一般說來,“毛孔呼吸”是“體呼吸”的開始,而“體呼吸”又是“胎息”的起點。許多修煉者都知道“毛孔呼吸”與“體呼吸”的價值,那么,“胎息”的重要性更是可想而知了。 “胎息”是吐納修煉的必然結果,因此,很少有專門的一步到位的“胎息法”。一般都是在“毛孔呼吸”、“體呼吸”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進入胎息境界。下面,介紹兩種胎息方法。 方法一: 1、 吸氣時自然收腹,意想前腹已貼近后腰,成一薄片; 2、 呼氣時自然松腹,意想靈氣從命門回復至肚臍;反復鼓蕩,久而久之,自然出現胎息現象。 方法二: 1、 自然調勻呼吸至平穩(wěn); 2、 進一步達到若有若無的呼吸狀態(tài); 3、 舍棄呼吸訓練,專門進行意念觀想,體察腹部自然吐納、與宇宙合一的奇妙的胎息境界。 吐音法(略,累,不打了!) 第一步:調身 1、坐式,單盤、雙盤、散盤均可,須選擇最無痛苦的坐法,以雙盤效果為最佳。 2、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拇指指端相對,微微接觸,放在腿上,靠著下腹部,十指微微張開。 3、身體須端正,脊柱勿挺勿曲。肩宜平、腰宜伸、頭宜正、坐宜穩(wěn),舌抵上腭,閉目垂簾。 第二步:布場 1、意念坐在橢圓形的蓮花寶座之上,寶座中間有一太極八卦,寶座外圍有一圈正燃燒著的香。作此意念,就如坐在一個人很強的場能之中,練功效果極其明顯。 2、開天門閉地戶:先提肛收縮會陰,先意念百會穴打開。開天門以采先天,閉地戶以守胎息。 3、接著,意念在天地之間,只有你一個人在練功,四周布滿了真氣。默念并觀想:“我在氣中,氣在我中,天人合一,氣為我用”三遍。納四方之正氣以歸正室,以養(yǎng)胎真。 4、整體放松:接頭→頸→肩→雙臂→前胸→后背→前腹→后腰的順序,一一意念放松,面帶微笑。輕松、愉悅,利于入靜,利于氣血運行。 5、排濁納新,調和身心:“先開口把氣呼出,一方面緩緩地綿綿不絕地把氣吐出,一方面心想體內的疾病和氣息一同吐出去,吐出氣息之后,再閉著口從鼻孔吸收清氣,三遍。呼吸和緩、氣息均勻,快速進入氣功狀態(tài)。 第三步:收神固精養(yǎng)氣 1、意念下丹田有一輪紅日,光芒四射,照亮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驅走病氣,全身融匯在一片祥光之中。 2、接著意念地層深處有一束月光攜帶地陰之氣從會陰處直射下丹田,頭頂上空有一束陽光攜帶宇宙陽剛之氣從百會處直照下丹田。丹田紅日與陰陽之氣相融合,丹田更加暖融融?!跋忍鞖猓筇鞖?,得之者,常似醉?!?3、保持“1”與“2”那種狀態(tài),做到知而不守、先存后亡、虛心凝神、不著色相、不落空之、虛靈不昧、存養(yǎng)寂照,以半時辰(1小時)為佳。但覺呼吸和緩、空洞暢快,即是真正存神達化之功。 如此夜夜勤行,日日寂照,少年不過月余,中年不過百日,老年不過期年,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無中生有,天機發(fā)動,玄關竅開,而其種產矣!其妙之處,非筆者文字所能描繪。 收功: 1、意念宇宙所有真氣都回歸丹田,然后關閉全身毛孔,勿令內氣散失。 2、口中有津液,漱口數遍分三次咽下,意念引到下丹田。 3、雙手搓熱擦面部三十六次,然后搓雙耳三十六次。 4、從前到后輕輕拍打頭部九次。 5、雙手握空拳一前一后輪流捶打前胸、后背,共三十六次。6、握空拳捶打兩肋、腹部、腰部,各三十六次。 7、分三次張口吐出體內熱氣,恢復練功前狀態(tài)。8、最后默念:“真氣護身,邪氣不入內”三遍。收功完畢。 注意事項: 1、練功前后半小時內切勿飲食(包括飲水)。 2、少食或不食過膩、過酸、過辛、過辣、過苦的食物。 3、飲食切勿過饑過飽,做到已饑方食、未飽先止。 4、練功前解盡大小便。 5、衣帶勿緊勿松,以感到舒適自然為佳。 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云: “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人人體所需之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yǎng)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樸子>中說: “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钡兰彝录{,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時并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乃閉。其呼吸即上斷于口鼻,下斷于尾間,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云“眾人之息以喉”。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炁,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 (老子語),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tài),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于、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1.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行、立、坐、臥之法如下: 行,可緩步許行,神態(tài)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乎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體側,或雙手相疊,置于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于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閑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于養(yǎng)禿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辯請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筋俱寂之境,凝韻聽息。 <莊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系?!贝思础扒f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于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yǎng)炁。 煉功時要求舌項上聘,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因人之上限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九,最易漏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2.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本褪且顺S弥鼓罟Ψ?,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b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比绱朔娇裳孕袨胖?。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于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臺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 “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歸于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人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齒,舌頂上腭,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并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后變?yōu)榉魏粑?,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囊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么會發(fā)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于行炁不當,把囊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zhí)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fā)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侵侵沖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笨趦茸匀簧龈蕸鼋蛞?。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淚舊有聲,亦可幫助人靜。津液為人養(yǎng)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曰:“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囊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于無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經云: “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狈e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后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系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儲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别B(yǎng)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大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手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內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終究范于下乘,且于養(yǎng)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贝朔ㄙF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薄疤撈湫模瑢嵠涓??!彼^“大巧若拙,大辨若油?!眱群B(yǎng)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yǎng)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yǎng)炁,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yǎng)真炁。食可則止,不宜過饑過飽,過饑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fā)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yǎng)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炁當禁煙灑,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煙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禿。酒者,入于心經則多說話,人于肺經大聲叫喊,人于腎經情欲不節(jié),入于脾經不愿吃飯,人于肝經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為養(yǎng)生不二法門。但這在中華道家修煉之中,只為筑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
【內容整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容來自網絡}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容只是整理自網絡的參考信息】
關鍵字:
為您推薦
2005-2023   whjdnk.com 版權所有  內容整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滇ICP備19000309號-1  

服務熱線:192-7871-9469 【微信同號,請注明來意】 網址:whjd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