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養(yǎng)生小常識,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
發(fā)布時間:2023-06-27 03:37
編輯:網絡
點擊:308
本文目錄一覽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2,怎么樣才能把中藥知識記得更牢3,中醫(yī)知識問答4,盆腔炎患者日常生活中藥注意什么5,中醫(yī)小知識求助6,中醫(yī)基礎知識7,熬中藥應注意什么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恰淡虛無,精神內守。2,怎么樣才能把中藥知識記得更牢……
本文目錄一覽
1,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

2,怎么樣才能把中藥知識記得更牢
自己多看書,把老師講的結合再一起,相似得進行對比,沒事多看看
3,中醫(yī)知識問答
如果你自己知道自己是腎陰虛,脾濕,肝火旺,就沒必要求醫(yī)了。
建議你去醫(yī)院相關科室找有經驗的老大夫看看,讓他給你開點藥調理,指導你的飲食起居比較合適腎陰虛得補益腎陰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脾濕得健脾祛濕用健脾丸。肝火旺得滋陰降火用一肝煎
4,盆腔炎患者日常生活中藥注意什么
益陽和睦佳婦科醫(yī)院婦科專家為您介紹: 1、杜絕各種感染途徑,保持會陰清潔、干燥,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陰,做到專人專盆,切不可用手掏洗內,也不可用熱水、肥皂等洗。盆腔炎時白帶量多,質粘稠,所以要勤換內褲,不穿緊身、化纖質地內褲。 2、發(fā)熱患者在退熱時一般汗出較多,要注意保暖,保持身體的干燥,汗出后給予更換衣褲,避免吹空調或直吹對流風?! ?、要注意觀察白帶的量、質、色、味。白帶量多、色黃質稠、有臭穢味者,說明病情較重,如白帶由黃轉白(或淺黃),量由多變少,味趨于正常(微酸味)說明病情有所好轉。 4、月經期、人流術后及上、取環(huán)等婦科手術后陰道有流血,一定要禁止性生活,禁止游泳、盆浴、洗桑那浴,要勤換衛(wèi)生巾,因此時機體抵抗力下降,致病菌易乘機而入,造成感染?! ?、急性或亞急性盆腔炎患者要保持大便通暢,并觀察大便的性狀。若見便中帶膿或有里急后重感,要立即到醫(yī)院就診,以防盆腔膿腫潰破腸壁,造成急性腹膜炎?! ?、被診為急性或亞急性盆腔炎患者,一定要遵醫(yī)囑積極配合治療?;颊咭欢ㄒP床休息或取半臥位,以利炎癥局限化和分泌物的排出。慢性盆腔炎患者也不要過于勞累,做到勞逸結合,節(jié)制房事,以避免癥狀加重。
5,中醫(yī)小知識求助
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 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藥物作用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五味學說是中醫(yī)歸納解釋藥物效能的說理工具。
所示效用與臨床應用:
(1)辛: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行氣、活血作用。臨床用于治療表證,氣滯,血瘀等證。辛味藥大多能耗氣傷陰,氣虛陰虧者慎用。
(2)甘:能補、能緩、能和,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等作用。臨床用于治療虛癥,攣急作痛,調和藥性,解藥、食毒,滋燥等。 甘味藥大多能膩膈礙胃,令人中滿,凡濕阻、食積、中滿氣滯者慎用。
(3)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還能生津、安蛔。臨床用于治療自汗盜汗、遺精滑精,久瀉久痢,久咳,大汗虛脫,崩漏經多等。酸味藥大多能收斂邪氣,凡邪未盡之證當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堅。能泄含義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能燥濕。能堅的含義有二:一指苦能堅陰,即瀉火存陰,二指堅厚腸胃。臨床用于治療咳喘氣逆,呃逆嘔喘,火熱內蘊或上攻諸證,寒濕,濕熱等證??辔端幋蠖嗄軅颉⒎ノ?,津大傷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大量應用。
(5)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腸作用。臨床用于治療瘰疬,痰核,癥瘕,熱結便秘等證。 “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故咸味藥不宜多食,有的能傷脾胃,脾虛便溏者慎用。
苦能降能堅的降是泄火氣,堅是固提腎氣。咸能堅軟和瀉下的軟堅是散火而解熱結,瀉下是克制水氣--寒為水氣。降是向下,堅,固也,軟堅,化積快?!景Y,塊】瀉下就是通下,【大便,火,濁氣】
6,中醫(yī)基礎知識
五臟六腑,陰陽五行,八綱辨證,六經辨證,氣血精液辨證。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密切相聯(lián),人體受社會、生存環(huán)境影響,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及其內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稱之為整體觀念。中醫(yī)的整體觀念貫穿與中醫(yī)的生理、病理及診治等各個方面。 (1)整體觀念主要內容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a.人體結構的整體性 b.人體物質的整體性 c.人體物質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 d.人體功能的整體性 2)人與外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密切 a.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 b.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性 2、辨證論治 (1)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方面,是中醫(yī)察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則。 辨證,就是通過對四診(望、聞、問、切)所搜集的臨床資料(包括癥狀、體征、病史)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從而辨識出疾病在這一特定時間范圍的原因、病位、性質及邪正關系等病理本質內容。 論治,則是在辯證基礎上所確定的治療法則。 (2)“癥”、“病”、“證”的區(qū)別聯(lián)系: 1)癥:指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單個的獨立的具體表現(xiàn),包括癥狀和體征。 2)?。菏菣C體發(fā)生病變時,對疾病全過程的特點及規(guī)律所作的概括。 3)證:指證候,是對疾病過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變本質。 “癥”、“病”、“證”三者有著密切的關系:癥是證的依據,證的本質即是由一組有內在聯(lián)系的癥狀和體征反映出來的。證是病的某一特定階段病理變化的實質,中醫(yī)學尤注重對證的辨識。
7,熬中藥應注意什么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如何熬制中藥 現(xiàn)在世界似乎掀起了一股綠色革命,如讓地球綠起來,電腦綠色軟件及中醫(yī)藥的綠色治療等。在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的今天,西藥的毒副作用越發(fā)顯現(xiàn)出來,再濫用抗生素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人們開始尋求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yī)藥將會發(fā)揚光大。中醫(yī)藥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同疾病斗爭中發(fā)揮了不可磨滅地作用,現(xiàn)在西方國家也正開始重視中醫(yī)藥,過去英、美兩國對中醫(yī)藥采取抵觸政策,現(xiàn)在都已逐步開放中醫(yī)藥的準入。而在我國有相當的年青人對中醫(yī)藥知識所知甚少,尤其是有病在醫(yī)院開回來中藥不知如何煎熬,在這里我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一下中藥的煎熬知識: 中藥的煎藥方法十分重要。明代醫(yī)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醫(yī)家徐靈胎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梢?,方法不可忽視。 1、對煎藥器皿的要求 最好用沙鍋或搪瓷鍋,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為最理想,因其受熱均勻,性質穩(wěn)定,不宜使用鋁鍋或銅鍋。因為鋁、鐵、銅的金屬活性較強,很可能與中藥中的成分形成化學物質,輕者使藥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發(fā)生沉淀,藥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則生質,產生毒性。 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藥并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xiàn)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此外,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時藥液不斷翻滾。鍋蓋應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揮發(fā)流”。煎鍋要經常保持清潔,每次煎完藥后最好立即去掉藥渣,以免影響下次煎藥效果。 2、注意加水量加水量應根據藥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時間的長短而定。一般頭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沒藥材超過藥2—3厘米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減。 3、煎前浸泡 為了提高煎出率,藥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攪拌后浸泡30~60分鐘。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4、掌握火候 5、注意時間 第一、滋補類藥品 一般頭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時至一小時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左右。個別的需燜煮數小時以上。因這類藥品多為植物根莖、果實,動物的甲、角、殼等,質地堅硬厚實,難于溶解,煎藥前常需搗碎,并適當延長煎藥時間。 第二、解表發(fā)汗類藥物 一般急火煮沸,再煎3—6分鐘即可。此類藥多系植物全草或花、葉,質地輕揚、氣味辛香,富含揮發(fā)油煎煮太久容易使藥物有效成分揮發(fā)逸去,降低藥效。 第三、一般性藥 具體情況,一般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即可。藥物煎煮時間的長短,除與藥物的質地有關,一般來說,凡質地硬、氣味難出的藥物,煎煮的時間以長為宜;質地軟松、氣味易出的藥物煎時宣短。 另外有些煎服法不同如先煎、后下、另煎、兌服、烊化、病在上宜飯后服、病在下宜飯前服、對胃有刺激的藥宜飯后服等不同的煎服法,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煎藥注意事項: 先煎:下列藥物需要先煎:磁石、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石決明、珍珠母、龍齒、生石膏、寒水石、生鐵落、龜板、鱉甲。 后下:下列藥物一般后下:薄荷、蘇葉、藿香、香薷、茵陳、青蒿、鉤藤、大黃、白寇仁、砂仁、檀香、沉香。 包煎:下列藥物需要包煎:車前子、旋復花、青黛、滑石、蛤粉、馬勃、蒲黃、海金沙、赤石脂、灶心土。 另煎:下列藥物需要另煎:人參、鹿茸。 烊化:下列藥物需要烊化: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飴糖。 沖服:下列藥物需要沖服:朱砂、琥珀、牛黃、麝香、芒硝、元明粉、犀角面、羚羊角面、三七粉、沉香粉、雷丸、百草霜、竹瀝、姜汁。 泡服:下列單味藥物可以泡服:肉桂、番瀉葉、藏紅花、胖大海、麥冬、枸杞、蓮子心、菊花等。 三、煎藥時間 煎藥時不要頻頻打開鍋蓋,以盡量減少揮發(fā)性成分的散失。 一般解表藥煎煮時間宜短,煮沸10分鐘即可。補益藥一般煎煮時間宜長,煮沸后文火煎30分鐘-2小時左右。 一劑藥物可煎煮2-3次,每次熬成藥液200-300毫升。治療熱性病時,藥液可適當的多一些。 另外,有些人怕中藥味苦,而在湯液中加糖,此法不可取,因為每一單味的中藥都含有非常復雜的成分,其中包括:鞣酸、生物堿、黃酮、香豆素及銅、鐵、鋅等各種礦物質,多味中藥組合在一起的萬分則更加復雜,這些成分易與白糖中的糖分子形成螯合物而降低療效,因此不能在中藥湯中兌糖.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藥物浸泡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的主的藥物可浸泡一小時;再次煎煮(二煎)時,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過藥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藥物即可。
煎煮次數:一般煎煮兩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兩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對于解表、芳香類藥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fā),藥效降低;對于滋補藥,多宜小火久煎,使藥物有效成分盡出。
煎煮時間:一般藥物,一煎應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鐘,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鐘;解表、芳香類藥一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藥一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煎藥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藥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藥,先煎30分鐘,再加入群藥;注有“后下”的小包藥,在群藥煎好前5---10分鐘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藥,用紗布包扎好投入藥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液與“烊化”藥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沖服”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湯沖服。

【內容整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容來自網絡}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容只是整理自網絡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