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藥毒的中草藥,排毒解毒的中藥有哪些
發(fā)布時間:2022-12-02 01:28
編輯:網(wǎng)絡(luò)
點擊:400
本文目錄一覽排毒解毒的中藥有哪些2,常見的去火解毒的中藥有哪些3,什么中草藥解毒4,什么中藥可以清熱解毒5,什么草藥能清熱解毒6,常見的解毒中藥材有哪些7,清熱解毒的中藥排毒解毒的中藥有哪些仙方活命飲是一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的名方……
本文目錄一覽
1,排毒解毒的中藥有哪些
仙方活命飲是一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的名方,可以參考方中的配伍和組成,如金銀花…
2,常見的去火解毒的中藥有哪些
黃連 冬桑 當(dāng)歸 。。。偏苦味的都是涼性的解毒金銀花最好!連翹去火!雞爪黃連 黃柏。要是吃藥的話,推薦三黃片 或者 牛黃解毒片。。。
3,什么中草藥解毒
魚腥草,金銀花,馬鞭草,蒲公英,斷腸草,金剛藤等都是解毒抗癌的中草藥。最大的功效來自水,水性散而毒隨散。極少以藥物在外解毒,只知硫磺溫泉。
4,什么中藥可以清熱解毒
金銀花、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白鮮皮、半枝蓮、馬齒莧、白頭翁、穿心蓮、野菊花等等,如果你要泡茶喝的話,就野菊花就行,畢竟金銀花的價格你懂得,貴!不過就是味道苦;另外清熱類中藥一般性寒,脾胃虛寒者服用要謹(jǐn)慎。
5,什么草藥能清熱解毒
能清熱解毒的中草藥有:白蘚皮.土茯苓.敗醬草.白頭翁.山慈菇.穿心蓮.漏蘆.半技蓮.山豆根.馬齒莧.白花蛇舌草.金銀花.蒲公英.蓮翹.大青葉.扳蘭根.菊花.梔子.射干。我知道的就這些,不知能不能給你幫助金銀花、穿心蓮、板藍根、蒲公英、菊花還有一種不知道叫什么忘記了,但有些草藥不能亂吃。全銀花、連翹、穿心蓮、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菊花、敗醬草、射干都可以。主要還是要看你屬于什么火,要辯證的,不要亂喝。我一般會泡些梔子、蒲公英、菊花喝。梔子能瀉三焦火熱,而且不會很燥。
6,常見的解毒中藥材有哪些
1.金銀花:可以清熱解毒 用于溫病初起,身熱、口渴、脈數(shù),常與連翹、板藍根等同用; 瘡癰初起,紅腫熱痛,常與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同用 2.連翹:也可清熱解毒 用于瘟病初起的發(fā)熱頭痛、口渴、咽喉痛,常與金銀花、板藍根、牛蒡子同用 熱入心包的高熱神昏,常與水牛角、蓮子心、竹葉等同用 3.蒲公英:能清熱解毒 用于內(nèi)外熱毒瘡癰。乳癰、疔瘡,常與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銀花等同用 腸癰腹痛,常與大黃、牡丹皮等同用 肺癰吐膿,多與魚腥草、蘆根等同用 4.白頭翁:清熱解毒藥 用于熱毒瘡瘍,紅腫熱痛,常與魚腥草、敗醬草等同用清熱解毒嗎?很有多品種,如 大青葉、馬齒莧、甘草、半枝蓮、連翹、金銀花、板藍根、穿心蓮、射干等。
7,清熱解毒的中藥
連翹、大青葉、板蘭根、蒲公英,金銀花、仙人掌、射干、半枝蓮、穿心蓮、馬尾連、虎耳草、白花蛇舌草、山豆根、漏蘆、土茯苓、鴉膽子、白頭翁、青黛、紫花地丁、馬勃、馬齒莧、酸漿等清熱解毒的中藥 1、蒲公英: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適用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肩挑腺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等。用量為9——15克,搗爛外敷,可用于乳癰、疹瘡、癰腫等。 2、決明子: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適用于肝熱或肝經(jīng)風(fēng)熱所致的目赤澀痛,羞明多淚等;此外對治療高血壓,肝炎,肝硬化腹水及習(xí)慣性便秘等也有效。用量為3-9克,搗碎煎服 3、地骨皮: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涼血,退蒸,清瀉肺熱,適用于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癰腫惡瘡以及肺結(jié)核和高血壓癥等。用量為一般為3-9克。 4、蘆根: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適用于熱病傷津、煩熱口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療肺熱咳嗽、肺癰等。用量為一般干者9-30克;鮮者15-40克。 5、連翹: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適用于溫?zé)幔ざ?,斑疹,癰瘍腫毒及過敏性紫癜等。用量為一般6-9克。 6、牡丹皮: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涼,味苦、辛,功能清熱,涼血、和血、清瘀,適用于熱人血分,發(fā)斑、驚痛、吐血、癰瘍,跌打損傷等癥。用量為5-9克,但脾胃虛寒瀉泄者忌用。 7、知母: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適用于肺熱咳喘或陰虛咳嗽,煩熱消渴,骨蒸勞熱,小便不利,大便燥結(jié)等癥。用量為一般6-9克,但腎陽虛,兩尺脈微弱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8、板藍根: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適用于流感腦炎、乙型腦炎、肺炎、丹毒、熱毒發(fā)斑、火眼、皰疹等。用量為—般5—9克;但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9、金銀花: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熱,解毒,適用于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瘡、癰、癤腫等熱毒壅盛之癥。用量為一般為6-12克;但虛寒泄瀉及瘡流清膿無熱毒者不宜用。 10、夏枯草: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結(jié),降血壓,適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等;用于痰火郁結(jié)所致的瘰癘,癭瘤等。用量為一般為9克左右。 11、梔子: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寒、味苦,功能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適用于熱病虛煩不眠、黃疸、目赤、衄血、熱毒瘡瘍等癥。用量為3—9克。 12、玄參: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陰降火,涼血解毒,適用于熱病煩渴,發(fā)斑,骨蒸勞熱,夜寐不寧,自汗盜汗,傷津便秘及咽喉腫痛等癥。用量為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濕盛者忌用。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nèi)容只是整理自網(wǎng)絡(luò)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