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礦物類藥不易久煎,不易久煎的和后下藥一樣么
發(fā)布時間:2022-09-28 03:10
編輯:網絡
點擊:1277
本文目錄一覽不易久煎的和后下藥一樣么2,中藥是不是煮得越久越好3,介殼與礦物類藥物因質地堅硬藥力難以煎出應打碎先煎4,你好煎25分鐘的藥水放多了煎一個小時會不會沒有藥效我是該繼5,中藥熬的太久藥效會降低嗎6,師傅們幫我看看這里有哪些中藥……
本文目錄一覽
1,不易久煎的和后下藥一樣么
一般后下的藥,就是不易久煎的,煮久了,藥力容易降低,例如含揮發(fā)油成分和清涼解表的草藥。
2,中藥是不是煮得越久越好
礦物類的藥要久煎才能熬出有效成分;芳香含揮發(fā)油的要后下,避免揮發(fā)油流失影響療效;有毒的藥要久煎,可以減低毒性。其余的水開后30分鐘左右即可。一般正規(guī)醫(yī)院開的藥會注明先煎和后下,如果沒有注明就按一般煎藥的時間水開后用小火慢熬30分鐘。希望回答讓你滿意。

3,介殼與礦物類藥物因質地堅硬藥力難以煎出應打碎 先煎

4,你好煎25分鐘的藥水放多了 煎一個小時會不會沒有藥效 我是該繼
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這種加水方法。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 〖逅帟r間應根據藥性而定,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地不同 藥的加水量很重要的,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量,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凑諅鹘y(tǒng)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 再煎時從這些細節(jié)上注意就好
5,中藥熬的太久藥效會降低嗎
看過中醫(yī)的人可能都會注意到,如果是自煎中藥,醫(yī)生一般都會交代一副藥煎兩次,前后兩次湯液混在一起喝。
00:00 / 00:5570% 快捷鍵說明 空格: 播放 / 暫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單次快進5秒 ←: 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 不再出現(xiàn) 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快捷鍵說明
6,師傅們幫我看看這里有哪些中藥不宜久煎的謝謝了
三樓你懂嗎?不懂別瞎攻擊別人。哪本書說槐花后下了,那個方劑說槐花后下了,舉出例子啊,別充大頭蒜在這里誤人子弟!鄙視你!sb!http://www.spec-g.com/twherb/HerbKnowledge.aspx?CID=&Page=3 自己去里面認真的看哦,看了你就明白了.槐花后下,另外水蛭最好不入煎劑,因其有有土腥氣,煎出來的湯藥很難喝,研末沖服裝腔囊為佳。對于樓上所言不敢茍同,那雙鉤也不易久煎,大黃用其攻下時也提倡后下,難道他們都是解表藥,同樣的有些花類也不要久煎如玫瑰花,玳玳花,厚樸花,槐花,冬花等。沒有不可久煎的啊,一起煎20-30分鐘就可以。一般只有解表藥不可久煎,別的藥沒特殊要求。你好!紅花,槐花,另外土鱉蟲和水蛭應研末沖服。此外這個方子太峻厲,應再加些養(yǎng)血藥。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7,什么中藥是不宜久煎的
天麻可平肝息風,治療血虛肝風內動的頭痛、眩暈,亦可用于小兒驚風、癲癇、破傷風;同時可用于風痰引起的眩暈、偏正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
由于天麻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等效果顯著,故常被人當成“補藥”服用。一見眩暈,不分體質虛實,氣血盛衰,就妄用天麻,其實,使用天麻也有禁忌。
1.凡病人見津液衰少,血虛、陰虛等,均慎用天麻。
2.重視配伍應用?!侗静菅芰x》有“天麻須別藥相佐使,然后見其功”的記述。古今醫(yī)家很少單味使用天麻,而多根據不同病證組方用藥。如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鉤藤飲、天麻丸等。
3.即使針對肝陽上亢、痰阻經絡等實證時,使用天麻也要詳審病情,把握病機,隨證加減,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4.天麻不宜久煎。天麻的主要成分為天麻甙,遇熱極易揮發(fā)。
5.使用單味天麻或天麻制劑時,如出現(xiàn)頭暈、胸悶氣促、惡心嘔吐、心跳及呼吸加快、皮膚瘙癢時,應立即停藥,癥狀嚴重者應及時到醫(yī)院診治。麻黃、薄荷等解表藥,藿香即一般有芳香的藥都不宜久煎
8,水煎服中草藥應注意哪些問題
煎中藥用水視藥量大小而定,一般以漫過藥物3cm為合宜。水加入后,泡上30分鐘左右在煎。一般先用武火(大火),煎沸后再用文火(小火),保持沸的狀態(tài),避免藥液外溢及過快熬干。煎藥時不宜頻頻打開鍋蓋,盡量防止氣味走失,減少揮發(fā)成分的外溢。一般文火煎25分種左右可以把藥液倒出來,然后加水(和第一次想當或少點)再如上法煎一次,把2此煎煮的藥液混合后分2-3次/日服用?! τ诮獗?、芳香類藥文火不宜煎煮過長(15分左右),避免藥性揮發(fā),藥效降低。而厚味滋補藥益文火久煎,使藥效盡出。又如烏頭、附子等毒性藥益滿火久煎,減低毒性。如藥物煎胡須棄去,不可加水再煎。 1、先煎: 貝殼類、礦物類、應打碎先煎,煎煮10分鐘后再加其他藥。如龜板、鱉甲、代赭石、生牡蠣、磁石、生石膏等。還有質輕藥量大的藥物如蘆根、茅根、夏枯草等益先煎取汁,然后以其汁代水煎煮他藥。 2、后下 氣味方向藥主要含揮發(fā)油的,如薄荷、砂仁、豆蔻等?! ?、包煎 為防止煎后藥液渾濁及減小對咽喉的刺激,如滑石、旋復花、五靈脂、蒲黃等?! ?、烊化 如阿膠、蜂蜜、鹿角膠、用時先單獨加溫溶化,再加入煎好的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融解。 5:另煎 某些貴重藥,如人參,切成小片,放入加蓋鍋內,隔水燉2小時 ?! ∠M麑δ阌杏?。http://linzhs.51.net/baike-4.htm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62000/node63431/node150147/node150161/userobject15ai1534357.html 可以看看。
9,正確煎煮特殊藥材的方法是什么
某些中藥因質地的原因,煎法比較特殊,若不正確操作會影響藥效的發(fā)揮,需加以注意。因此,在配藥過程中,有部分藥物會按處方要求和規(guī)定,根據部分藥物的獨有特點、性質單獨裝包后,與處方上其他藥物包好,便于患者取藥回家煎服。這類特殊藥物怎么煎呢?
先煎:介殼類、礦物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宜煎出,應先打碎先煎,煎10~30分鐘后再下其他藥,如龍骨、牡蠣等。此外,附子、烏狼毒等毒性藥,宜慢火先煎久煎,可減低毒性。
后下:對含揮發(fā)性成分或氣味芳香的藥材,久煎易破壞其有效成分,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煮好時放入,煎4~5分鐘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適合那些含黏性、小粒種子類、粉末和有細小絨毛的藥物,為防止煎后藥液渾濁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與其他藥同時煎煮,如旋復花、車前子等。
另煎:對貴重藥材,為減少損耗,應單另久煎,取汁后,再與其他藥材的煎出液合并服用,如人參、鹿茸等。
烊化: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用時,應單獨加溫熔化,再加入去渣的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如阿膠等。
沖服:藥物研粉與其他藥同煎則粘鍋煮焦,且粘附其他藥,影響藥效,應放入已煎好的藥汁中攪勻后一起服用,如琥珀末等。
煎湯代水:某些藥物,應在煎好后去掉藥渣,再用液體煎其余藥物,發(fā)揮輔助作用。例如玉米須,具有利尿、降血糖的作用;還有灶心土,由于吸收了柴草的藥效,可以使藥性變得溫和,具有溫中止血的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藥液煎成后,傾倒時應用工具擠壓藥渣中殘留湯液,及時過濾,不可久貯鍋內使湯液被藥渣膨脹吸收。
10,煎中藥有什么講究應該煎多長時間為誼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合并藥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fā)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藥的煎煮:醫(y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藥物。
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堿,煎煮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wěn)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花等。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復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后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用熱藥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采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藥粉溶于藥液中服。這樣既有利于發(fā)揮藥物的作用還又可節(jié)省藥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我是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學生~

【內容整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容來自網絡}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容只是整理自網絡的參考信息】